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治理新范式
“中东乱局3.0时代”如何演变?世界经济能否走出“新平庸”?“伊斯兰国”覆灭之后西方反恐形势能否好转?朝美对抗能否出现转机?……展望2018年,世界仍将在一系列“不确定性”中前行。
“我同有关各方深入交换意见,大家都赞成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习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如何实现人类长久和平与发展”等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思考问题时的范式。正如哈佛大学研究员特里尔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所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
从全球治理视角观察,如果说“一带一路”是实践和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理念和愿景,两者“比翼齐飞”,恰恰体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中国人对“知行合一”的自觉。
以“共商共建共享”治理观超越“陷阱论”
关于全球格局和全球治理,存在两种“陷阱论”。一种是关于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有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随着中国领导人“世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论断的提出以及中美关系的平稳过渡,这一论调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热度。
另一种是“金德尔伯格陷阱”,指的是世界大国不愿承担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从而导致国际社会失序甚至世界大战爆发。过去一年,欧美国家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增强,给全球化进程蒙上了新的阴影,加重了国际社会的担心。
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真正稀缺的,不是石油、水、土地、黄金、资本,而是开放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共赢的实践,以及有助于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智慧对接的制度。通过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多层面的公共产品,并将在新的一年甚至更远的将来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在物质性公共产品层面,过去五年,中国在海外投资总额约为660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修电站、建高铁,与相关国家的经济黏性大大增强。在新的一年,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将不断巩固发展。
在理念性公共产品层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正确义利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思路上升为国际共识,“责任共同体”将为应对全球性问题提供新的方案。
在制度性公共产品层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将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进来,增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为中国与各国的共赢提供制度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就是希望凝聚各方共识,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使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回到共商共建共享的“主航道”,为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和选择。
(作者赵磊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