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从事钳工17年,他这样从学徒成长为工厂技术大拿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罗 娟 石 峰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08-18 08:42:55

空军某航修厂高级技师姜振龙——

在蝉翼上“绣花”

■罗 娟 石 峰

工匠心语:“只有将质量之魂植入匠心,才能将产品做精、做细、做到极致。”

——姜振龙

1微米有多细?

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70,肉眼难辨。

在航修领域,机器研磨精度是2-5微米,而不少精密零件需手工研磨,精度需控制在1微米,其难度不亚于“在蝉翼上‘绣花’”。

姜振龙有一副“金手指”,他手工研磨出的铝制薄壁精密零件,精度就能达到1微米。

为了练就“金手指”,姜振龙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与汗水。

2003年,姜振龙从长沙航院毕业,数控专业的他被分配到钳工组。刚开始,姜振龙有些不屑,认为研磨这种传统手工活,迟早会被机器所取代。

没想到,他的这种观点不久后就被现实推翻。当时,工厂正在组织“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预选赛,姜振龙用数控机床加工出的产品,连初赛都没有过。看着老师傅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大赛冠军,姜振龙羡慕不已。

老师傅摊开被磨平指纹的手掌,语重心长地说:“航空发动机维修,要求精益求精,即便是机器加工出的产品,误差仍然不可避免,最后到了精磨阶段,还得靠手上功夫。”

一语惊醒梦中人。姜振龙决定踏实练好本领。研磨是一个细活,对手部力量和精准度的要求很高。老师傅研磨一枚叶片需要几十分钟,姜振龙刚开始要用一整天。为了提高研磨效率,姜振龙用报废的叶片练习手感;为了掌握抛修的技术要领,姜振龙连续几个小时趴在机床上,保持同一个姿势进行抛光研磨。

困难面前,姜振龙凭借过人毅力一天天坚持了下来。经过3个月刻苦磨炼,姜振龙积累了丰富的研磨经验。一次,工厂接到一单磨制燃油附件主泵调节器配合偶件的任务。这是飞机动力系统中最精巧的零件,加工难度相当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产品报废。

姜振龙受领任务后,展开了艰苦攻关。在研磨盲孔过程中,由于模具前端磨损,导致研磨出的盲孔出现形位超差,姜振龙尝试了10多种方法,仍然达不到工艺要求。

一时间,姜振龙苦恼不已,但他决不轻言放弃。一次意外经历给姜振龙带来了创新灵感。有一天,姜振龙使用未修整的模具进行研磨,结果发现盲孔没有出现形位超差。他恍然大悟:何不在模具前端留些余量,这样就能有效抵消模具的磨损量。随后,姜振龙将模具前端修成3微米厚的倒锥形。经过试验,果不其然,研磨出的产品全部合格。

凭借出色的表现,姜振龙逐渐在工厂崭露头角。2013年,工厂引进机械臂进行智能化改造,领导决定把姜振龙团队作为试点。

当时,在国内叶片修复领域,使用机械臂进行研磨的单位少之又少。对于他们来说,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而且叶片型面复杂,要将精度控制在微米级,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姜振龙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地学习数控语言、机械设计等专业知识,并在机械臂上进行试验。1个月后,他们成功控制机械臂研磨出合格产品。

当月,工厂的叶片修复量就翻了一倍。姜振龙和团队成员继续优化程序、改进工艺,叶片修复效率不断攀升。如今,工厂的叶片年修复量较当初已提升了几十倍,团队也因此被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

从事钳工17年,姜振龙从学徒成长为工厂技术大拿。“四星级技能专家”“成都市创客明星”“首批成都工匠”“空军系统优秀培训师”“省级工作室领衔人”……一连串荣誉,不仅记录了姜振龙的成长历程,更见证了他的匠心品质。

照片提供:杜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