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西行,他们扎根边疆戈壁只为放飞“无人战鹰”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曹传彪 王莉 杨松松责任编辑:柳晨
2018-01-29 09:41

“无人战鹰”准备起飞。魏传贤

“热血生力军”来接棒

在无人机部队,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常被称为信息链路的前端“操手”。在他们身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而这,也是新型作战力量的真正“杀手锏”。

地面站设备监控师胡尔根,当时就被幸运的挑选,站上了改革的“大棋盘”。

2012年6月,空军工程大学首开新机专业,从全校遴选12名学员,胡尔根脱颖而出,顺利入选接受培训。两年后,他和另外4名学员主动申请分配到边疆。

由于部队专业骨干稀缺,胡尔根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就像一棵胡杨,把成长之根深深扎向脚下的大漠。

让新机尽快形成战斗力,这一使命如同磁场,吸引了众多不远万里而来的“筑梦人”。刚从空军航空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宋新说:“我曾经用‘停飞不停志’激励自己跨专业考研,现在要用‘艰苦不失志’激励自己扎根边疆!”

人才强,事业兴。随着高学历人才的逐年增多,团党委及时开展“坚定信念,扎根边疆”系列教育活动,给人才压担子、造平台,一批业务骨干在演训中快速成长,崭露头角。

一次训练,主战机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链产生波动,指挥舱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凭借过硬的技术功底,年轻的分队长蔡俊峰镇定自若,迅疾浏览监控软件,仅十几秒便排除了“波动”,重新捕获信号。

“发展新型作战力量,要靠‘热血生力军’来接棒!”政委孙鸿博欣慰地说,短短几年,高学历人才在全团各个岗位已然挑起了大梁。

是的,从技术战术研究到装备性能改进,从技术指标试验到作战体系编成,他们宛如新鲜血液,让团队焕发生机,为新技术研发提质增效。

建功高原边陲,热血成就梦想。针对新机科技含量高的实际,团里多位博士和战士技术骨干,自发组成“攻关搭档”,优势互补、相互启发,先后破解多个新装备训练难题。

一次,新机某部件发生故障,反馈图像模糊。博士蔡佳根据飞机运转原理,通盘考虑测控系统;四级军士长刘旭祥依据实际操作经验,检查电缆及机械固定……二人商议后,迅速拟定故障排除方案,检查、维修一气呵成。

组建时间虽短,但战斗力建设不能有短板!

身处边陲,这批以“新生骨干力量”为主力的戍边人,通过理论攻关和技术研究,优化起飞准备程序,将占用跑道时间由原来的35分钟,缩短到现在的不到10分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