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西行,他们扎根边疆戈壁只为放飞“无人战鹰”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曹传彪 王莉 杨松松责任编辑:柳晨
2018-01-29 09:41

严冬,西北戈壁,一架无人机悄然跃出天际,倏地,一枚导弹拖着尾焰呼啸而出,精确命中靶标。

无人机部队的战斗力,在一次次腾空翱翔中,不断跃上新台阶。

你也许从未听说过他们,你也许从未了解过他们,正是他们托举着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无人战鹰”,无数次飞向蓝天,无数次完成空中“无人区”的特殊任务。

这曾是一支车轮上的部队。6年前,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在齐鲁大地誓师组建,之后是三易驻地,一路西行,跨五省、战三山、转十地,跨越祖国大半个版图,最终扎根西北边陲,成为改革强军的一支劲旅。

身处边陲一隅,胸怀强军壮志。官兵们用忠诚和担当,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强军战歌。

——编者

“无人战鹰”准备起飞。魏传贤

“无人战鹰”:迎着朝阳起飞

■杨松松  特约记者  曹传彪  王莉

夜已深,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政治工作部主任黄晓阳洗漱后躺在床上,取出手机翻看儿子的照片。

为了组建部队,从2011年底至今,他和妻儿、父母、岳父母一直过着四地分居的生活。肩负强军重任、牵挂远方家人……在团里,跟他情况一样的官兵不在少数。

“我总记不清爸爸长什么样子,一年只能见他一次。”儿子懵懂的话语,被妻子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也深深烙在黄晓阳的心头。

扎根边疆戈壁,投入换装新机任务,为新时代强军使命戮力同心——这是全团官兵内心的执着追求。

男儿西行勇争先

2012年2月,南国的春天早早来临,刚在广东兴宁安顿下来的李青岭,终于有机会照顾病榻上的妻子。就在半年前,妻子李萍被查出身患子宫肿瘤,刚做完手术还在康复中。

谁知,几个月后,李青岭突然接到上级的电话:抽调他参加新机部队组建任务,马上出发……作为原单位挑大梁的“老机务”,李青岭二话没说,踏了北上的列车。

刚到新单位没多久,就随部队奔赴西北,病榻上的妻子还需要照料,确实令李青岭揪心。可身为该团机务处航电主任、高级工程师的他,没有半点犹豫,全身心投入新一轮改革大潮。

空军转型建设的机遇期,也让该团一大队教导员魏传贤面临人生“岔路口”的抉择。魏传贤的家就在部队驻地,而当时,他怀孕8个月的妻子正因“胎盘剥离”住院待产。部队一声令下,整建制进驻西北进行改装前预训……他不由分说,把妻子托付给父母,自己打起背包就出发。

这一别,让魏传贤与家的距离越发遥远。跟随部队辗转多地的这几年,他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却没有落下过一次演习。等到孩子会叫“爸爸”了,他也成了妻子口中的“老边防”。

转隶、分居……部队番号的变更,对于官兵来说意味着一种取舍、一种牺牲。

有这样一组数据:在这个团,来自中东部省份的官兵占九成,部队一路西进,最终驻防西北边陲,已婚官兵多数要面对两地分居的困难。服从命令的背后,是官兵们一颗颗赤诚的报国心。

大漠孤烟直,那段日子是全团官兵激情燃烧的岁月。团政委孙鸿博回忆,组建之初,团常委带领6个兵,完成了前期准备,两个月后,从各部队抽组的人员陆续到位。

作为新机部队的“第一茬”人,他们在车轮上办公、任务中改装,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经验反复摸索,组织业务骨干大搞学习研究,自主制定新机规程,边组建边改装,边改装边执行任务,接装不足一个月便实现首飞。

西北高原,曾是何等的苦寒?那年,在戈壁深处改装,驻训条件艰苦,官兵们在室外洗漱,刷个牙的工夫,搭在晾衣绳上的毛巾就结了冰……官兵们笑言,这是个“说再见都不敢挥手的地方”。

新时代官兵,志当存高远。年过半百的老飞行员牟延杰,道出了官兵们内心深沉的思考——越向西行,对新型装备的研究越深;越向西行,越发意识到发展新质作战力量的使命担当。

换装强军,官兵们距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近。组建以来,该团开创了新机部队首次挂实弹飞行、首次挂实弹降落、首次实弹打靶、首次运用红外模式打靶的“四个首次”,为实现“起飞”就上“战场”的目标,一路砥砺前行,夯实了根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