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发言人:党员干部身上要多一些泥土味汗水味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申进科责任编辑:陈婕
2016-06-29 10:22

党员干部身上要多一些泥土味汗水味

在党的文艺战线奋斗60多年,阎肃创作的1000多部(首)精品佳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点燃了无数华夏儿女的中国梦。

2015年12月15日,在阎肃艺术成就研讨会上,著名词作家屈塬说,我多次注意到阎老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面对猪肉白菜馅饺子时满脸的陶醉感、吃火烧时用手小心接着掉下的芝麻粒、剩下的包子饺子打包下顿再吃、抽了半根烟掐灭下次接着抽……这哪像是一位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呀,分明是那邻家老大爷!最初接触的时候有些不以为然,慢慢地不由得肃然起敬。

“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个什么‘家’,我就是一个‘者’,一个文艺工作者。”这位被授予“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生活中就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大爷,一点“派头”都没有。用阎肃的儿子阎宇的话说:但凡他爸爸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大师傅、小战士,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打声招呼:“您好!”平时不管和谁约时间,他总是提前到,就怕让别人等。

阎肃的朋友多,人缘好,源于他对所有人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人为善,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份尊重换来的也是人家对我的尊重。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干什么都能干出学问来。”阎肃生前这样说。

多展现“中国气派”,少显示“个人派头”。与阎肃一言一行相反的是,一些党员干部陷进了“派头”的圈子里:有的下基层穿着入时,衣不染尘,鞋不沾泥,一身的“洋气”和“娇气”;有的与群众接触,说话吆五喝六,办事慢条斯理,一身的“霸气”和“文气”;有的很少进百姓的家门,不愿握群众的手,不愿住农家的炕,不愿吃农家的饭,一身的 “贵气”和“冷气”。如此有“派头”的干部,不仅听不到群众的心声,也办不了群众的难事,久而久之,便与基层和群众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隔心墙”,让基层和群众有话不敢讲,有苦不敢吐,有难不敢提。

党员干部没“派头”,广大群众才有“盼头”。空军预警学院政委马哲文在该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提出,党员干部要多一些党员的“党味”,少一些干部的“派头”。党员的“党味”,应该包括阎肃生前常说的“三味”:深入基层的泥土味,带头拼搏的汗水味,心系群众的人情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