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之眼:战略空军的预警机之路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刘子倩 颜丙松责任编辑:康哲
2015-12-17 17:51

“预警一期”

有了预警机,如何形成战斗力则成为检验成败的关键。但当时中国预警机的操控人才储备几乎是一片空白。在空警-2000的研制过程中,预警机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也逐步展开。

空军航空兵某师战勤二大队大队长董银平就是第一批受训学员。他回忆,大约是在21世纪初,空军开始在军中选拔预警操控人员,“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叫空中战勤人员”。

董银平曾是一名飞行学员,停飞后转入军校学习,后进入一线部队工作。在听到选拔预警机战勤人员的消息后,便积极报名参加了选拔。

首期培训班成立时,参训的40多名学员,经历多与董银平类似。那时,中国第一架预警机尚未研制成功,他们便先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由于预警机是个跨领域、多设备的复合系统,他们要学习预警雷达、敌我识别、电子侦察等7个系统方面的知识。

作为“预警一期”,为他们授课的阵容极为豪华,几乎囊括了军队与地方预警领域所有的知名专家学者,甚至预警机总设计师都亲上讲台。

第一次登机前夜,董银平紧张得睡不着觉。在戈壁滩某军用机场,气温零下二三十度,他和战友裹着棉大衣,穿着大筒靴就上了飞机。4个半小时的飞行测试结束之后,董银平和战友们提出了改进建议。

飞机定型后,迅速装备部队。此时,董银平和战友们已在试飞试用阶段对这个庞然大物驾轻就熟了。在随后不久的一次对抗演习中,一方编队配备了空警-2000,很快探测到对方歼击机,并指挥己方战机将其“击落”,预警机编队方最终以巨大优势获胜。

这是中国空军第一次将预警机投入演习,它的表现在军界引发巨大反响,同时,也使得以预警机为首的信息化、体系化联合作战走上前台。

“原来陆海空各兵种相对独立,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将三者联合在一起,难以避免单打独斗。”董银平说。几年来经过多次实战化演练,海陆空协同作战形态基本形成。作为“空中指挥所”,预警机通过信息手段将各种力量合成,它的地位作用犹如人的大脑和神经中枢。

一次红蓝对抗演习。蓝方先发制人,出动电子战分队对红方指挥部实施电子压制和网络攻击。红方立刻采取措施,恢复指挥系统。

“请示起飞。”红方预警机向塔台发出请示。

“可以起飞。”塔台回答。

为配合预警机,红方电子干扰机和歼击机随后紧急升空。电子干扰机可根据预警机的情报对电子系统实施干扰,让对方“变聋、变瞎、变哑”,而歼击机在预警机的引导下直接实施攻击。

其实,在预警机升空之前,地面作战部门已就战场情况作了初步研判。“一般要根据战情或任务,研究相应的战术战法,包括使用哪种预警机,出动几架,要配备多少歼击机护航、作战。”空军航空兵某师作战科科长丁智慧说道。

在空中,预警机开始探测目标。电磁波向空中辐射,遇到目标后反射回来,系统对返回信号处理后进行敌我辨识,将敌方信号逐一分析;之后,电子侦察系统继续对探测获得的信号分析融合,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比对,获得敌方机船更准确的型号、距离、高度、趋势等信息特征,供指挥人员作出准确的作战部署。

预警机作为“空中指挥所”最鲜明的特色,是机上会配备一名空中指挥员。各岗位的战勤人员向指挥员报告情报,指挥员根据情报下达战斗命令。

丁智慧说:“预警机升空之后,可以说是一个空中指挥所。”预警机将所获得的战争信息传回地面指挥所,空地共享雷达情报组网的实时空情,再由各级指挥员根据战场态势,自行决策兵力运用,主攻、佯攻、掩护以及预警机的护卫均做出部署,分工明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