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杨大群,1927年出生,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84年离休。先后13次被评为全军、空军、沈空先进离休干部,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金星奖、辽宁省少年儿童贡献奖,被沈阳市皇姑区授予“建设精神文明先锋,关心下一代功臣”荣誉称号。
他,梦想从军报国。十几岁参军,经历战斗无数。作为战地记者,他在炮火纷飞、生死转瞬的抗美援朝战场上,记录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顽强。
他,梦想以笔作枪。研究伪满洲国历史40余年,撰写出版《关东演义》《战争与命运》等30多部反映东北人民英勇抗日的文学作品。
他,梦想寄托下一代。义务作传统报告1100余场,生活清贫却捐献稿费建“毛岸英小学”,资助多名贫困儿童上学,将价值80余万元的《伪满洲国演义》书稿连同版权送给部队。
笔端蕴风雨,浓墨淌大爱。他,就是空军沈阳宁山路干休所离休干部杨大群。2014年,他被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早春时节,沈阳市沈河区某小学十几名师生来到杨大群家中,大病初愈但精神矍铄的杨大群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师生们重温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
“这个选择让我坚守了一生”
1927年,杨大群出生在辽宁新民、辽河之畔,那时的东北正是沦陷前夕。在杨大群少不经事时,两个哥哥被抓壮丁死在了前线。
国防不固必遭侵略,军队不强将遭宰割。亲眼目睹日军的烧杀抢掠,小小的杨大群立下志向,一定要从军报国,拼了命也要把日本帝国主义消灭掉!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共产党同时进城招兵,表面看来,国民党的军队待遇优厚、穿着得体,远比衣衫破旧的共产党军队更有吸引力。
“无路难,选择走哪一条路更难。”就在年轻的杨大群犹豫不决时,一名国民党士兵殴打老弱妇孺的情景,让他在对比中认识到,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人民爱人民,杨大群毅然加入了解放军。
1950年,杨大群从东北行政学院毕业后,就加入了东北军区防空军政治部宣传队,成为第一批随防空军高射炮部队入朝参战的战地记者,写下了一篇篇激昂的文字,也记录下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
战地记者是用生命记录战争的人。然而直面生死,杨大群还是有不小的“心理障碍”。用他的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敌机“拉巴巴”(投炸弹)。那时,战地新闻稿件要通过志愿军司令部才能转到国内。每次送稿,为了躲避敌机轰炸,杨大群都绕道走。一次,他被彭德怀的机要秘书“刘大个子”碰见了。问明原因后,刘秘书鼓励他:“你站着倒下,还‘咣当’一声响。如果趴着死了,便如猪狗一般,死也死得窝囊。”杨大群被他这种豪气深深感染,也因此与刘秘书结为知己。
一次,杨大群撰写的战地新闻《高射炮长“腿”》发表在黑板报上,说的是我志愿军为解决高炮射程不够的问题,硬是靠人力将两万多斤的大炮抬到山顶,使得高炮如同长“腿”一般,接连打下美军B-29飞机2架、击伤1架。美国空军司令斯特来梅耶惊叹:“共产党有了新防空武器”。
刘秘书看到这篇新闻稿后,将稿件送给彭老总。几天后,他告诉杨大群:你的那篇稿子彭老总看了,他很高兴,称赞说“这是战争中战士的伟大创举”。
时光流转飞逝,如今,已经89岁高龄的杨大群,时常拿出这本他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时,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佩云、辽宁省原书记郭峰要求,给毛岸英写的生平传记——《毛岸英》。书的扉页上是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写的序:“岸英在朝鲜大地上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40天,而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两年后的1952年我才知道他去了朝鲜前线,对于他赴朝参战后的生活与战斗我知之甚少,杨大群同志作为曾在朝鲜前线与岸英并肩战斗过的战友,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一切……”
抚摸着这本满怀深情的书,思绪也不禁会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日子……
敌人的又一次空袭夺走了“刘大个儿”鲜活的生命,他的鲜血与万千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战士一样,洒在了异国的土地。然而,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杨大群才知道这位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秘书”,正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我想用《毛岸英》这本忆的稿费在鸭绿江畔建一所小学,纪念老战友也鼓励一代代青少年。”动笔前,杨大群对郭书记说。他的想法得到了部队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并最终成为现实。如今,在丹东市宽甸毛岸英当年过江时的长甸镇河口村,“毛岸英小学”傲然矗立,每年向当地青少年张开怀抱。
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常常会因为一件事或一个人而改变一生的轨迹。在抗美援朝前线的5年间,深受鼓舞的杨大群冒着炮火撰写30万字的战地报道,先后发表在志愿军报、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
“投身共产党这个选择改变了我一生,也让我坚守了一生。”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杨老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