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航天人——马金永
在航天城,马金永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一项项荣誉记录着马金永的足迹。
1994年,只有初中文化的马金永来到发射中心,在航天发射这个高科技领域,大学生、硕士、博士扎堆的地方,一个初中生能干什么?
为弥补自己知识上的先天不足,马金永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把时间推进表贴在了床头,简陋的宿舍里,书架上、床铺下、门背后,书籍塞得满满当当。
探知马金永的追梦历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科研成果,工作十多年来,他几乎年年都有创新突破。
在许多人眼里,马金永脑瓜子灵活。然而马金永却说,自己搞科研攻关用的都是些笨办法。他口中的“笨”办法,其实就是大胆尝试、绝不放弃。高精度标准时钟,就是在这种坚持中诞生的。
此前,发射场长期使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产品,抗干扰性差、精度低。为满足新的发射试验任务需求,马金永专门找发射场时统专家于景龙请教,带着自己的设计方案到科研院所征求意见。
保证电路板性能稳定是提高时钟精度的关键。为此,马金永200多次修改程序、试制12块电路板,进行了上百次调试。一块电路板纽扣大小面积就有上百个焊点,马金永就拿着放大镜,一个一个地仔细焊,仅一块电路板就要返工数十次……
“不怕有困难,就怕没恒心。”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新型标准时钟终于研制成功,时间精度比原来提高了一个量级。
英雄航天人——尹相原
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尹相原,在工作不到9年的时间里,数十次扛起系统的指挥大权,参与执行了5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
2007年,尹相原追逐“嫦娥一号”播撒下的探月梦想,扎进了大凉山深处的发射场,和大多数追梦的“沟里人”一样,开始在火箭动力系统的基础岗位摸爬历练,勤奋好学的他很快赢得了利用系统的指挥棒。
当高密度航天发射的挑战来临,利用系统专家尹相原被调往低温组当起了新手。“从头再来!”新岗位激发出尹相原闻战则喜、敢打必胜的激情。
为了不因自己的岗位拖了任务的后腿,尹相原精打细算着每个工作空隙,甚至规定自己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里向同组的前辈请教至少三个问题。勤奋刻苦如此,仅仅一个月,尹相原就被任命为低温动力系统技术阵地兼前端负责人,不到一年就扛起了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的重任——发射场上氮氧加注、液氢加注、利用系统、装配系统等多个分系统都将由他一个人统筹指挥。
“冷静到底,激情四射”。从尹相原走上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岗位的那天起,就带领着低温组叫响了这句响亮的口号。一晃5年过去了,这个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成了发射场上名副其实的“老将”,依旧清瘦,却多了几分干练;依旧果敢,却多了几分沉稳。
扛起低温动力系统领头雁的重任、担当本系统预培养指挥员的导师……新一轮高密度试验任务的到来,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人才培养,尹相原和发射场上的同事们一道又将新一轮的目标锁定在了“创新”上,带领他的低温动力系统,在火箭飞天的壮美航迹上释放新的激情和豪迈!
(《中国国防报》2016年07月2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