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中国为什么还要有骑兵?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武元晋 李少平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7-20 03:00

“老骑兵”诉说“骑兵精神”

“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个时代中国还有骑兵。”

连宏伟,骑兵营教导员,从战士入伍至今,已在骑兵营服役20多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骑兵”。

见到记者,他开门见山地说:“如今,营里大多是90后战士,当兵前都憧憬自己的军旅生活会像许三多那样,经历格斗射击、潜伏伪装,在实战化演练中锤炼本领。当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古老的兵种——骑兵,刚下连的新兵一定会对即将开启的骑兵生涯既好奇又担心。”

“军马什么样?”“骑马什么感觉?”“骑兵能上战场么?”面对一连串疑问,连宏伟总是这样回答:“想驾驭战马,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骑手,必须先了解‘骑兵精神’。”

在连教导员的带领下,记者慕名前往位于该营驻地的骑兵博物馆,探寻“骑兵精神”的深邃内涵。

一路参观,骑兵的盛衰演变尽呈眼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骑兵就作为独立兵种登上历史舞台;西汉名将霍去病率骑兵大破匈奴;成吉思汗铁骑征服欧亚大陆……一个个铁骑飞扬、驰骋疆场的场景,如同一首雄壮不朽的史诗,彰显民族之魂。

“骑兵是我军最早组建的兵种之一,曾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骑兵出身的将军共有55人。”讲起骑兵的历史,连宏伟一脸自豪。

在一幅弥漫抗战烽火硝烟的老照片前,连宏伟久久驻足。照片中,一支骑兵部队保持着冲锋的姿态——这是当年骑兵一师在辽沈战役中奋勇杀敌的场景。

“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骑兵直面生死,奋勇进攻。他们要么冲锋,要么倒下,冲锋者成为永恒的丰碑,倒下的英雄甘愿马革裹尸……骑兵作战的方式决定其勇敢无畏、不惧生死、一往无前的精神品格。”连宏伟感慨道:“哒哒的马蹄声中夹杂着骑兵冲锋的怒吼,这是战场上最响亮的‘冲锋号’,也是骑兵传承已久的血性与担当。”

今天,“骑兵精神”正被赋予强军实践的时代色彩。“兵种古老,思想不能老;装备原始,发展不能止步。”连宏伟说,如今他们“上马是骑兵,下马是步兵”,除步兵的基础训练课目之外,还苦练“飞马越障”“马上斩劈”“马上射击”等骑兵课目,时刻为边防巡逻执勤作准备。

“马倌们”书写“爱马经”

军马通常能服役7至10年。在部队,军马就是骑兵的“战友”,骑兵营的官兵与这些特殊“战友”的感情,有时比亲人还要亲。

每年老兵复员时,都是骑兵营最伤感的日子。骑兵们不仅要告别战友,更要和朝夕相处的军马说再见:当“老骑兵”最后一次为心爱的军马刷毛、喂草时,这些铮铮铁汉总是泪流满面……

也许是看到主人已经卸掉军衔、背起行囊,读懂了主人眼中的不舍,马儿也仿佛通人性一般跟着流泪,用嘴轻扯战士们的衣角。在战士们转身离开的一刹那,许多军马都会仰天长啸,发出痛苦的嘶鸣……

谈起这一幕,营长刘国奎双眼湿润。来到骑兵营任职仅3年的他,曾经历一次心理上的“成长”:初到营里,刘国奎不太理解骑兵与军马的深厚情谊;在与军马相处一年后,他发现,每个战士心中都有一本感人肺腑的“爱马经”,包括他自己。

一次训练,刘国奎的军马腿部剐伤,需要每天为其清理创口、消毒包扎。起初,马儿并不配合,清理过程中还踢伤了他。刘国奎却没有责怪军马,每次都会耐心地一边跟军马说话一边为它包扎。“久而久之,只要我一靠近马儿,它就自觉地把受伤的腿抬起来。”刘国奎说:“军马通人性,你对它好,它是知道的。”

与刘营长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去年刚下连的新兵袁春。“真正爱上我的‘战友’是在一次外出找马回连队的路上。”袁春拍着自己的军马说,那次,太阳已经落山,他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草原上迷了路,绝望中他放开了缰绳,让军马自己走,最后马儿带他找到了回家的路。“那一次,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无言的’战友。”

军马也是“战士”,如果表现优异,同样可以立功受奖,戴大红花。据说,骑兵营最老的“战士”是一匹编号为“951”的军马。

“951”个性刚烈,刚入伍时,许多“老骑兵”都曾被它摔伤过。经过3年多的调教,它成长为营里最优秀的军马之一,多次考核名列前茅。如今与官兵们感情笃深的“951”到了“迟暮之年”,每当新兵初学骑乘时,不再执行任务的“951”便“转行”当起了“教员”。今天,越来越多的战士在“951”的“教习”下掌握了骑乘技能,官兵们亲切地称它为“马教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