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源: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创的若干第一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李忆庐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07-03 02:02

平民女校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开始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尝试,第一步就是创办平民女校。1921年10月,陈独秀与李达商量女校事宜,但当时共产党处于地下状态,还不能公开办学。这个难题很快由李达的夫人王会悟解决了。王会悟当时是上海女界联合会的成员,她想到可否借用女界联合会的名义来办学。几经思考,王会悟找到女界联合会会长徐宗汉女士商谈,徐宗汉是同盟会元老黄兴的夫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与陈独秀、李达等人私交很好。她对开办平民女校的建议欣然赞同。最终,平民女校以上海女界联合会的名义筹办。

校址选在哪里合适呢?李达夫妇当时租住在南成都路辅德里635号的石库门里弄,为了女校的筹建与工作的开展,他们租下同一弄堂的632号A(今老成都北路7弄42号-44号)作为女校校舍。1922年2月,平民女校正式开学。这是一栋两楼两底的石库门里弄房子,楼上的客堂间作为教室,课桌和椅子都是徐宗汉捐助的。楼上的厢房是学生宿舍,楼下是学生的工读工场和饭厅。由于当时共产党的经费紧张,女校每月50元的房租由李达从自己的稿费里支出。

为了扩大影响,平民女校先后两次在《妇女声》和《民国日报》上刊登招生广告,说女校是专门招收有觉悟而无力求学的女子,使她们学到谋生工具,养成自立精神。自此,一批新式女性走进里弄,得到许多名家教授的悉心教导。

平民女校的师资力量绝对是一流的。校务主任先后由李达、蔡和森担任,老师有陈独秀、邵力子、陈望道、沈泽民等一批名师,他们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各有一套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真正的素质教育。高级班里,邵力子先生给大家教授国文。他所选的国文,不是传统女学所授的贞节烈妇传、太史公之类的文章,而是从当时的报纸、杂志和小说上所刊载的名著译文及评论等,和贵族女学的学习内容有天壤之别。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他的作文课教法与一般国粹先生完全不同,鼓励大家写出真情实感。英文老师沈泽民,他的教本是莫泊桑的小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穷人》英译本。陈独秀给大家讲授社会学,向学生宣传社会科学、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代数教员李达,还专门为学生讲授马列主义呢。

难能可贵的是,除了讲课外,平民女校还安排每周两个小时的演讲。演讲内容大多是妇女问题和妇女运动问题,军阀割据与世界帝国主义的关系;为何要反帝反封建等等,这在一般的女校中是绝无仅有的。陈独秀、李达、施存统等人都曾到女校演讲。张太雷、刘少奇等从苏俄回国后,也曾到校演讲,介绍俄国的革命和建设的状况,这极大地开阔了女生的视野。女校还为无力求学的女子介绍工作,鼓励她们半工半读。学生每天做半天工,读半天书,挣得的工资,可供自己生活、学习所需的费用。

1922年底,由于办学经费极度困难,平民女校停止活动,一部分学员转入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大学学习。平民女校虽然只开办了八个月,但这里培养了丁玲、钱希均、王剑虹等一批优秀的女共产党员。

钱希均从小是童养媳,是张秋人的未婚妻,张秋人参加革命后,对童养媳制度深恶痛绝,他们一直没有结婚。张秋人非常同情钱希均的处境,处处关心她,把她当作自己的“妹妹”,化名张静,介绍她进入平民女校就读。钱希均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她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6年在上海与毛泽民结婚,后来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江西中央苏区长征队伍中30个女战士之一。

1922年春,王剑虹和同窗好友丁玲从湖南来到上海,进入平民女校。王剑虹还担任中华女界联合会的机关刊物《妇女声》周刊的编辑。她的能力和才干得到陈独秀和李达的赏识。后来,王剑虹和瞿秋白喜结连理,可惜,1924年王剑虹因病英年早逝。进校时,丁玲还是位18岁的姑娘,名字为蒋冰之。她虽初次来申城,但在班里挺活跃,学习成绩也较好。在这里,丁玲受到了文学创作的启蒙教育,此后成长为优秀的共产党干部和著名作家。几十年后,丁玲仍深切怀念在女校的学习生活,回忆起女校学员到马路上捐钱,到浦东纱厂去讲演,劝工人坚持罢工的场景。

1920年代初,上海迎来了它的第一次红色破蛹,早期中共革命者秉承先行先试的精神,在建党、工人、青年和妇女运动中运筹帷幄,于风雨如磐的险峻岁月中,谱写了浩然正气的革命开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