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1920年代初的上海,是中国拥有229万人口的第一大城市。当时全国工人队伍发展到194.6万人,其中上海就有51.4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1/4还要多。在国人尚在朦朦胧胧的睁眼之际,在中国工业和工人运动的中心——上海,已掀起中国工运风起云涌的开端。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强调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可是,当时共产党不能进行合法公开的活动,于是党中央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以下简称书记部。据张国焘、包惠僧等回忆,由于该机构不是各地工会所产生出来的机构,尚不能称为“总工会”,于是命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一般共产主义者从事工会组织工作的名称),作为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构。
如何深入底层普通工人,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难题。包惠僧回忆中说,劳动组合书记部曾想派人分途打入青红帮,“但我们的同志都是学生出身,如果要上台讲话作报告,写文章搞宣传,倒有得是人。如果要到青帮去拜老头子,到红帮里去做小兄弟,那真是没有那个耐心,而且也不容易找到这个门路”。
20多岁的李启汉——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却找到了门路。在书记部筹建时,上海党组织派遣李启汉,具体领导英美烟厂工人的罢工。他表现了出色的组织才能和斗争艺术,被工人们昵称为“小李先生”。英美烟厂罢工最终于8月10日胜利。第二天即8月1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正式成立了。书记部主任张国焘,干事李启汉、李震瀛等。办事机构设在北成都路19号(今成都北路899号)。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不久,在长沙、武汉、北京、济南、广州等地设立了5个分部。还创办《劳动周刊》,作为工人运动的机关刊物。在上海,书记部出版工运书籍,开办多所工人补习学校,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工运时代的到来。
1920年秋,李启汉在纺织工人最集中的沪西小沙渡、槟榔路北锦绣里3弄(号)办了一所工人半日学校,他通过讲课、游艺、谈心等方式,通俗易懂地向工人宣传,号召大家团结起来,组织工会,与剥削者进行斗争。不久,他帮助工人建立了沪西纺织工会组织、上海印刷工人会、上海烟草工人会等许多进步工会。陈独秀著文热情赞扬说:“鄙人对于新组织的上海各业工会代表团,抱有无穷的希望;现在他们能够集合机器、纺织、印刷、烟草等真正工人的工会筹备组织,更加令人不能不欢迎佩服了。”
在工人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于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5月1日,劳动大会全体代表同广州5万工人一起进行游行,领队的一面大旗就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在中国全国总工会未成立以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总通讯机关”案,事实上便是公认它为全国唯一的工运领袖机关。在此影响下,5月21日,上海30多个工团代表开会,联合发起组织上海劳动总工会。1922年是共产党成立后形成第一次工运高潮的一年,到1923年“二七惨案”为止,全国共发生罢工百余次,上海发生54次,人数8万以上。
1922年,在领导上海邮务工人罢工中,李启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终为租界当局所不容。6月10日,上海工部局《警务处日报》记载,会审公廨判决李启汉“入监3个月并驱逐出境,《劳动周刊》封闭,报纸销毁”。李启汉作为中共早期著名的工运领袖,在短暂的生涯中,曾三次被捕,两入牢狱,最终为革命事业牺牲,被邓中夏称为中共历史上“坐狱最早最苦的第一位同志”。
自1921年8月1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至1922年7月18日被租界当局封闭,书记部为推动早期工运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二七惨案”发生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转入地下,进行秘密工作,逐渐由产业工会代替领导工人运动的职能。1925年5月,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至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完成其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