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狼牙山 永驻壮士魂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潘泽庆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07-03 01:58

9月24日,日、伪军出动3500余兵力,分多路合围、“清剿”狼牙山区。由于狼牙山山势险要,地形复杂,所以在历次反“扫荡”中,狼牙山周围群众和邻近几个县的党政机关经常在此隐避。此次转移至狼牙山的群众、游击队和党政机关有几万人。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得知此情况后,于当夜以第3、第20团猛攻管头、北娄山、松山和周庄一线,成功地调动了合围狼牙山区的敌人,使九莲山至沙岭子一带出现了大约二十里宽的口子,从而使被围军民得以从日军合围圈的这个缺口中向外转移。据时任第1军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同志回忆:狼牙山区被围人员的转移是由当时正在狼牙山上养病的第1团团长邱蔚同志指挥的,“他把担任后卫、掩护地方党政机关和乡亲们突围的重任交给了七连。根据我的意见,他要七连等大家安全转移后,留下一班拖住敌人,最后转移。”

9月25日拂晓,合围、“清剿”狼牙山区的日、伪军出动500多人向狼牙山龙王庙、棋盘陀等地进攻。为拖住敌人,掩护根据地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在一部分民兵的配合下,利用狼牙山的险要地形,灵活地打击敌人,并在敌人必经之路埋下了地雷。在棋盘岭,第7连指战员与日军展开了殊死较量,连长刘福山负伤。由于伤亡较重,在完成上级交给的掩护突围的任务后,指导员蔡展鹏率第7连主动转移,并按照邱蔚团长的指示,留下第6班断后。第6班班长马宝玉带领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四人立即在老道庵山口设伏,打击敌人,随后边打边往山上撤。已经打红了眼的敌人紧追不舍。最后,马宝玉等人将敌人引向了狼牙山的一处绝境——小莲花峰的牛角壶。这里三面是悬崖绝壁,只有他们上来的这个方向有条能够攀爬的小路。在子弹、手榴弹打光,日伪、军追踪而至的情况下,马宝玉等五人誓死不屈。为了不让武器落入敌人手里,他们毅然将枪支摔毁,继而跳下悬崖。班长马宝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山腰树丛挂住负伤,经营救脱险。后他们五人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五壮士在狼牙山的战斗,成功牵制、迷惑了一部分日、伪军,使其一时无法辩明狼牙山上到底有多少八路军,从而也就使得合围狼牙山的日、伪军无法全力“搜剿”正在向外线转移的根据地党政军机关、群众和第7连的主力。至五壮士跳崖时,突围人员已转移到了安全地区。可以说,五壮士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掩护任务,使日军合围狼牙山的行动无功而终,从而为第1军分区乃至晋察冀军区的反“扫荡”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传开后,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志。边区军民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先后作战8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500余人,粉碎了日军所谓的“百万大战”及其消灭边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狂妄企图,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展示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它体现了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同时又是为了人民。特别是在抗日战争那种艰苦、残酷的敌后战争环境中,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始终把爱护与保卫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当作最高的责任。在每次反“扫荡”中,军队总是把设法保护根据地的群众和地方党政机关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狼牙山战斗就是这样发生的。五壮士在狼牙山的英勇作战,就是为了使突围人员获得更多的转移时间。而当退路被截断时,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拖住敌人。正因为是为了人民而慷慨赴死,所以他们跳崖后当地群众冒着危险前去为其收埋遗体,并救助了两名负伤的战士。1942年,当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在狼牙山建造三烈士纪念碑时,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鼎力相助。杨成武曾回忆道:“乡亲和战士们,满头大汗地挑着水和石灰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向高耸入云的棋盘坨爬去。在他们身后,一群山羊背上绑着砖头,在放羊人的驱赶下,‘咩咩’叫着,在乱石和荆棘中寻找着‘路’,攀向棋盘坨。狼牙山周围的乡亲们多好啊!他们勒紧裤带,冒着坠崖的危险,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壮士建纪念碑。”正因为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代表的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所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从而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性力量。

它体现了人民军队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军相比,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不但武器装备落后,而且弹药缺乏,但即使如此,仍能不断取得作战的胜利。究其原因,除了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及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因素外,还与其自身历炼出的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密不可分。狼牙山战斗中,五壮士受命担任最后的掩护任务时,根据地被围群众、地方党政机关及第7连主力均已转移,而山下的几百个日、伪军正气势汹汹地向山上扑来。尽管以寡敌众,但五壮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据亲眼目睹五壮士战斗过程和跳崖经过的龙王庙子村的冉元同和狼牙山上一位姓李的道士所述:为了吸引敌人,五壮士站着举枪向敌人射击;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他们仍坚守要地;为了继续拖住敌人,他们放弃了在山洞中隐藏自己和向外突围的机会,一直把敌人引向山顶;在退路被截断,子弹、手榴弹用完的情况下,他们就用石头砸向敌人;而当能用的石头也用完的时候,五壮士毅然摔毁枪支,纵身跳崖。而在抗日战争中,如狼牙山五壮士这样不畏强敌,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群体并非个案,“马石山十勇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岱崮连”“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等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残暴的日军面前,在极端险恶的战斗环境中,这些英雄群体所体现出的顽强的战斗作风和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充分说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广大的人民群众则通过狼牙山五壮士这样一个个英雄群体,进一步加深了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认识,进一步看清了民族的脊梁、打败日本侵略者希望之所在。

它体现了人民军队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气节,把气节视为立国、立身的重要原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著名的诗句是中华民族志士仁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生动写照,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节操、浩然正气的生动诠释。在狼牙山战斗的最后关头,当敌人堵住了牛角壶向外的唯一通路,且陆续攀上崖顶时,五壮士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了不把武器留给敌人,毅然先将枪支摔毁,继而再跳下悬崖,以身殉国,谱写了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气节的壮歌。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是中华民族牺牲精神和人民军队英雄气概的集中展示。狼牙山五壮士慷慨赴死的英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激励着不愿做亡国奴、誓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1941年11月,在黄崖洞保卫战中,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的三名战士子弹打光后,面对追踪而至的日军跳崖牺牲;1942年12月,被敌人追至绝境的晋察冀军区五名八路军指战员在河北涞水县跳崖(排长未及跳下中弹牺牲,余四人跳崖牺牲);1943年春,北平十渡老帽山上被日军追至悬崖边上的六位八路军战士跳崖牺牲;1944年3月,在内蒙古宁城李营子前山,陷入敌人围攻的50余位八路军指战员集体跳崖,九人牺牲……这一个个跳崖壮举,蕴含的是一种民族自尊品格和民族自强信念,彰显的是一种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牺牲精神。正是在这种信念、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今抗日战争的硝烟离我们已经远去,然而狼牙山五壮士等这些抗日战争中产生的英雄群体乃至自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并未离我们远去,他们的英雄壮举和牺牲精神已然化成了民族的记忆,为后人所敬仰、所传颂。

(作者潘泽庆,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