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曾开展3年南方游击战 在敌人眼皮下过梅关要隘

来源:人民政协报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07-03 01:03

“人民支援永不忘”

在崇山峻岭、千崖万壑之中,陈毅率领游击队员们顶酷热、冒严寒,昼行森林、夜宿山洞。在油山地区人民群众帮助掩护下,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克服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渡过了难关,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粤军的长期封锁,使游击队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我们像野兽一样的生活”。1944年,陈毅在延安向美国观察组外交官谢韦思介绍南方游击战争时说。正如他在《赣南游击词》中描述的: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三更长……

敌人越是疯狂,群众越是千方百计地支援游击队。敌人封山封坑、移民并村,群众与游击队联系不上,心里非常着急。他们便利用初一、十五开禁日上山打柴的机会,带些粮食、盐、咸鱼和报纸、情报,在深山里到处丢,让游击队去拾。靠近大山的村子,敌人来搜山搜村时,群众就在山内山外、村内村外、墙头、树梢、窗口等地方做暗号,游击队看到这些暗号就及时避开了。

陈毅还在油山老表(老乡,江西方言)的掩护帮助下,把油山的上乐塔建立为特委交通站接头处,特委和游击队的许多情报、文件,军、政教材和项英、陈毅编写的《红军战士识字课本》,都由上乐塔接头处印刷、交接或转发,游击队转移时将枪支弹药、文件和油印器材藏在塔壁内或埋在塔下。上乐塔成为赣粤边区特委和游击队的生命线。

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感叹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抗战的战略支点”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和《告全党同志书》。陈毅遵照党中央联合抗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写信给大余县县长彭育英,要求国民党驻赣粤边军队停止对雄余边等地的“清剿”,合作抗日。又去南昌同国民党谈判,进一步解决了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正规军问题等。

8月8日,陈毅等以粤赣边特委和赣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的名义,发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宣言。9月初,陈毅以赣粤边游击队代表身份,在南雄钟鼓岩与大余县县长彭育英初步达成合作抗日协议。

1938年初,赣粤边和赣南各县游击队在大余县池江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第一支队。陈毅任支队长(司令员),率部北上抗日。

陈毅等领导的赣粤边三年游击斗争,将几十万国民党军吸引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周围,钳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主力红军和中央领导机关的战略转移。同时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锻炼出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在南方八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在广大地区撒下了革命火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