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动力研究“国家队”洞里有乾坤:竟能驾驭闪电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通化 邹维荣 徐青 于杰责任编辑:菅琳
2016-06-28 03:17

▇洞里乾坤:孵化“中国制造”

今年6月3日,北京展览馆的一幕场景,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人员激动不已。

那天,习主席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听取了关于我国高铁科技创新成就的汇报。

高铁,如今已成一张世界瞩目的“中国制造”名片。它的故事,因为有了该中心科研人员的参与,一开篇便精彩连连。

早在20多年前,该中心就已经开始先后对我国“蓝剑”“中华之星”、250公里动车组和CRH6城际动车组等10余项高速列车开展空气动力学试验,为列车选型提供了关键依据。

为了让高速列车跑得更快,该中心科研人员先后对高速列车外形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计算,让“长客400型”高速列车气动减阻1%——仅此一项,便让全国高铁每年节约3亿度电!

为了让高速列车更安静,他们经过几百次的风洞试验研究,找到了噪音产生的具体位置和机理,为进一步优化列车的外形设计、有效降低噪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让高速列车更安全,他们研究提供了大量消除列车侧翻、脱轨等重大安全威胁的科学数据,让“中国造”高铁平稳高速地驶向青藏高原,为中国高铁赢来世界口碑和国际订单。

小小风洞乾坤大。高铁仅仅是该中心科研人员从事工业空气动力学相关研究的一个缩影。乘着这里吹出的强劲有力的“中国风”,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在这里破壳而出。

你能想到吗?北京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奥运火炬塔、鸟巢、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标性建筑,全都在这里经历“中国风”的洗礼。

你能想到吗?东风、红旗、霹雳……我军几乎所有型号的国产导弹,都在这里经历“中国风”的洗礼。

2015年9月3日,胜利日大阅兵。透过新闻直播画面,当看到一个个导弹方队列阵通过天安门时,工程师胡海棠使劲地摇着爱人的手臂,指着电视大喊:快看!快看!

那一刻,她眼里噙满泪水,想起这个群体的更多往事。

回望世界科技发展史,空气动力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带来飞行器等国之重器的升级换代。早在上世纪初,美俄等军事强国就成立了自己的国家级空气动力研究机构,从而确立了他们在航空航天和国防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

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奋起直追。“这是一个个填空,更是一场场接力。”胡海棠说,“多少前辈星夜兼程地追赶,才让我们有了向更远前方加速的资本!”

“中国力”劲吹“中国风”,“中国风”连着“中国梦”。“没有国家整体实力和工业水平的强大,一些风洞就只能停留在图纸上。”穿行在一座座比肩世界的现代化风洞中,该中心主任范召林激动地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唯有把国家之需、民族之需扛在肩上,方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这,也是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创新群体的铿锵誓言。

这誓言,呼应着他们在2030年前要达到的目标:推动行业统一的标模体系建设、建立国家飞行器气动数据天地相关性体系……

这誓言,呼应着他们前不久开我国气动计算历史之先河的战略行动:向全国同行免费发布共享两款以“风雷”命名的流体力学数值计算软件。

未来,神州大地上,必将感受到更多从洞天之中激荡出的创新“风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