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年自主研发超音速无人靶机,院士赵煦说到做到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开强 姚春明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6-19 03:19

寸草之心报春晖

——解读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某试训基地高级工程师赵煦的心路历程

■本报记者 李开强 通讯员 姚春明

赵煦(右二)和科研人员一起研究课题。(图片由空军某试训基地提供)

记者对面,空军某试训基地高级工程师、78岁的赵煦院士平和而亲切,给人的感觉如沐春风。

谈起自己为什么要入党这一话题,有着46年党龄的赵煦感慨万千。从他的话语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他对党的深情,对党的事业的热爱。

赵煦童年时,家乡湖南省浏阳市饱受战火摧残,乡亲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了他的家乡,乡亲们才过上好日子。不久,党和政府在他家乡办起了学校,赵煦才有了学习的机会。“要不是党的培养,我这个农村娃咋能成为院士?”赵老的话满是感慨。

从小萌生的感恩之心,让赵煦对加入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向往。1956年,如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当晚,赵煦把团员证抱在怀里,高兴得彻夜难眠。他知道,自己离党的大门又近了一些。

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后,赵煦得知,在祖国西部大漠深处的某试训基地,虽然偏僻荒凉,却是国防科研事业的重要阵地。“做党需要的人,到党需要的地方去,就是向党组织靠拢。”毕业时,赵煦毅然放弃留京机会,奔赴那个“风吹石头跑”的不毛之地。

来到基地后,赵煦的第一份工作是烧锅炉。一天晚上,时任基地政委蔡剑桥来到锅炉房与他谈心时说,部队研究靶机没有经验,没有资料,遇到很大困难。“如果没有靶机,武器再好也定不了型!”蔡剑桥的话,让赵煦感到一团火在胸中燃烧。

从那晚开始,锅炉房的灯光经常彻夜通明。灯光见证了一名有志青年报答党恩的梦想与行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