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初期党的状况和党的建设新任务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责任编辑:菅琳
2016-03-08 15: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已发展为拥有近450万党员,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大党。随着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构也建立起来。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考察选拔干部的工作在各地展开。从党的基本队伍来看,绝大多数党员在革命胜利的形势下,能够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己奉公,艰苦奋斗,遵守纪律,联系群众,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使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但另一方面,党的状况和组织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弱点和问题。

一种情况是,由于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党长期处于分散的农村环境,党的组织分布也很不平衡。当时全国共有约20万个党的支部,除军队支部外,在16.9万个地方支部中,农村支部占79.8%,大部分集中在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工厂、矿山、企业支部只占3.65%。据1949年下半年的统计,在326万多地方党员中,农民出身的占83%,工人出身的占5.87%,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党组织的这种状况,对于担负领导建设新中国这样伟大艰巨的任务来说,是很不适应的。

为了解决党组织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党中央曾于1948年底改变过去秘密建党的方式,提出“公开建党”的口号,以便更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把党的活动公开放在群众的帮助与监督之下。按照“公开建党”的原则,各级党的委员会在劳动人民中间公开地进行关于党纲和党章的宣传教育;对一切要求入党的人严格进行考察,不仅听取介绍人的报告、本人的意见及党内的反映,而且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以保证发展新党员的质量。这样,在新解放区城市和农村,厂矿企业和机关、学校,很快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1949年内,全国新增加党员140万人。这在党的组织史上是大发展的一年。与此相关联,大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鱼龙混杂的现象。过去共产党在国民党或日伪统治区处于地下状态,参加党随时有被捕坐牢以至杀头的危险;在革命根据地或解放区,有在战争中牺牲生命的危险。革命胜利后,一些投机分子看到入党有利于谋取荣誉地位,挖空心思钻进党内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党组织的不纯。

另一种情况,毛泽东在全国解放前夕就已提出警告: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受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已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来。从革命胜利后的实际情况看,有的农村党员向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革命意志衰退;有的党员争名誉,闹地位,个人主义膨胀;有些干部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严重,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群众,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少数意志薄弱者经不住资产阶级的捧场和糖衣炮弹的攻击,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腐化堕落。

根据党组织的上述状况,中央提出了在全国执政的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任务。毛泽东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实际上为在全国执政后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工作,1949年11月9日,中央决定成立以朱德为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检查和审理中央直属各部门及各级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及党员违犯党的纪律的行为。鉴于党已经领导着全国政权,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很容易危害广大人民的利益,1950年4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要求在报纸刊物上,对于党和人民政府及所有经济机关、群众团体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也表明,在执政初期党的建设上开始注意到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