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

——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发展军事文艺系列谈之二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西南责任编辑:菅琳
2015-10-29 03:36

延续历史血脉,培育时代基因。我军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虽然有着不同年代的鲜明烙印,但都继承了同样的红色基因,又在各自时代的阳光雨露滋养下,长出新的英雄树,绽放新的光荣花。这使我不禁想起一位经历过抗日烽火的战地记者,不满30周岁的他在1956年3月14日的日记里写道:

“晚上看电影《董存瑞》,我第一次在银幕下面默默地流下眼泪来。董存瑞没有死。这个响亮的名字一年年在我们部队中往下流传着,就像长江大河滔滔的流水永远流不尽。每个新战士的心弦都为这滔滔的流水所激动被洗涤。那些20来岁的小伙子,每个人都有些什么地方像董存瑞。可一时又指不出来,到底哪里像,那粗黑的眉毛吧,不是;那孩子般稚气的爱笑的嘴,不是;那火爆的脾气,也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呢?我明白了。董存瑞没有死,只不过他化身为千千万万的董存瑞,他们活在每一个青年战士的心里而已。他们各人有着自己的眉毛、眼睛,有着自己的脾气;可他们的眼神所放出的光芒却与董存瑞一样,而眼睛就是心灵的窗户啊!”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重温这篇日记,我有一种新的感悟:前面一代的许多人早已倒下,后面的一代正在成长,前人和后人的路,不会完全相同,但是,必须衔接好。这是英雄的成长之路,也是军事文艺的创作之路。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就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和融合中,表现出新一代中国军人既有与他们祖辈父辈一样的筋骨,又具有属于这个时代鲜明特征的新的精神魅力。

不回避矛盾,敢啃硬骨头。上个世纪的改革与裁军,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蓝军司令》《河那边升起一颗星》《百万大裁军》《啊,索仑河谷的枪声》《天边有一簇圣火》等一批精品力作,以浓墨重彩描绘出了一个个闪烁着时代之光的军中“弄潮儿”形象。今天我们又处在一场新的改革强军的前夜,如果说习主席宣布裁军的决定已经拉开了这场改革的序幕,那么随之而来的将是在强军兴军的大舞台上演出一场更加激动人心、催人泪下和威武雄壮的改革活剧。思想的交锋、理论的思辨、利益的冲突、人性的矛盾由此而汇聚,这种上下联动多向交汇的复杂状态为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提供了新鲜的题材资源和丰富的表现空间。

军队作家艺术家应当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自觉站到改革的前沿,近距离地追踪改革先锋们突破樊篱的脚步,捕捉他们思想和情感激荡悸动的历程,描绘他们不惧雨雪、搏击云天的壮举。尤其是要善于发现和表现那些远离喧嚣、拒绝浮躁、抵御诱惑而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改革者形象。他们义无反顾攀登党的创新理论高地的身姿,坚定守望探索新军事变革潮动的目光,心怀忧患思虑国家安危、军队命运的表情都应承载和凝聚军事文艺撼人心魄的力量。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中矛盾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才能在攻坚战中深刻地揭示出壮士断腕的精神,在涉险滩中真实地描绘出“弄潮儿”的风采,这可能是当下最具典型意义的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

部队是个大熔炉,千锤百炼出英雄。中国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中国革命伟大斗争中不断创造、丰富、继承和发展形成的。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自然不能写成眼下一些青春剧里那些轻飘飘、甜腻腻的时尚男女,也不能写成有的言情剧里为一己私利钩心斗角的冷漠青年。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军人形象,要注意写出我们民族的美德在这一代军人身上的延续,他们汲取诚实、正直、忠厚、仁义的传统文化营养,生长出真善美的大情怀。怀着炽热真诚的心、回报感恩的心、助人为乐的心,对待自己的同志和战友有着亲如兄弟的理解和关爱;对父老乡亲、对同志战友,真的是有如春天般的温暖和夏天般的火热,能够感动人、感染人、感召人。这是中国精神的崇高人格体现,也是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的魅力所在。

当然,这种新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简单的勾勒描绘那样轻而易举,而是要经过时代大熔炉的高温冶炼才能铸造成型,还需要在强军实践的铁砧上反复锤打淬火才能磨砺而成。为此,军队文艺工作者要把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自己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望远镜和放大镜,用望远镜到历史深处去寻觅传统的滋养,用放大镜到时代的高地去聚焦精神的光芒,以散发着时代热力和强大正能量的军人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强军力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