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刷新——
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今年1月,该集团军某炮兵团加榴炮营营长邱龙彪参加二连的一次新闻点评。邱营长原本只是来检查人员在位情况,不料却被大学生士兵王志远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言吸引住了。整整8分钟,邱龙彪没挪步,站着听完了王志远的发言。
“一名新战士把‘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讲得头头是道,有的理解甚至超过我,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再不学习,可能真带不好兵了。”邱龙彪专门与王志远作了一次长谈。王志远是个“新媒体控”,入伍前就办过微信公众号,可谓小半个“媒体人”。入伍后,他保持着从各个新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的习惯,是连队有名的“小百科”。
“过去干部骨干在战士面前的知识优越感,伴随着新媒体的到来,逐步被瓦解了。”三营教导员周金良与邱龙彪有一样的感受。以往干部骨干讲课,大家听着挺新鲜,如今人人手中都有智能手机,课堂上的知识能不能比掌上的内容更引人入胜?
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网络和新媒体倒逼着该集团军带兵人实现能力素质升级。“吃老本”行不通了,许多干部骨干每天出完早操,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新闻客户端浏览当日热点。一位指导员说:“战士随时会发问,知识时时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实际,教育者自身要对各种问题有深入的思考与理解,让官兵真正信服才行。”
正在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的某工兵团维和分队生活条件恶劣,工作任务很重,这对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上级批准,他们创办了“蓝盔利斧”微信公众号。
晒维和家书、讲维和故事、评维和之星……一系列富有“中国工兵特色”的新媒体内容相继亮相。评论区里,团领导客串的“小编”逐条回复网友留言。不少官兵家属也成了“蓝盔利斧”微信公众号的粉丝。短短半年时间,“蓝盔利斧”就有数千人关注。
“维和军人的样子是什么?付清礼烈士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清明节前夕,推土机操作手付清礼的事迹让许多战友看得潸然泪下。士官余鑫深有感触地说:“走出国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军人的形象。沿着英雄的足迹,坚决完成好维和任务,就是维和军人应有的好样子!”
交流走心——
让方寸屏幕成为知兵爱兵新阵地
“微信沟通,少了几分顾虑与为难,多了几分坦诚与直率。有些话当面不好说,通过微信来表达挺好。”某工兵团四连排长左源萌对自己刚到连队的一段经历记忆犹新。
左源萌今年25岁,排里有两名老班长分别是32岁和36岁。有一次,他在分配任务时考虑不周,三班班长、上士符芳清直接指出他的分工不合理。
左源萌顿时觉得脸上挂不住,工作也是别着劲儿干完的。当天晚上,符芳清主动在微信上跟左源萌聊了起来:“排长,我脾气有点急,白天不该直接打断你的话!”
老班长的坦诚让左源萌既意外又感动。他发了一个鬼脸表情,回答道:“你年龄比我大,军龄比我长,工作比我有经验,希望以后多多支持、提醒。”老班长给他回了个笑脸表情。一次不愉快,就这样在微信上无声地化解了。
“新媒体使官兵间的交流渠道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便利、快捷。懂微信现在是全团基层干部的一个必修课。”该集团军某炮兵团政委李鸿剑说,全团官兵中大都用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多数人都有好几个微信群,可以说人人都在“群”中,这是了解官兵思想动态的一个有效渠道。
“冻死宝宝了!”去年年底,某工兵团一连战士张小彬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一条动态。发者无心,看者有意,排长崔丙金发现后刨根问底。原来,驻地冬季气温极低,官兵站岗时穿的大衣护不住腿。崔丙金将这一情况向上级反映后,团里给哨兵专门配发了护膝等保暖品。
“看发帖什么语气,了解情绪变化;看转载什么帖文,了解关注方向;看发布什么照片,了解活动轨迹;看订阅什么类型,了解兴趣爱好;看评论什么内容,了解思想动态。”李鸿剑介绍说,针对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的特点,团里着力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使方寸屏幕成为知兵的新阵地,把爱兵真正落到实处。“今天的带兵人,要把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当作自己的另一双眼睛和耳朵!”李鸿剑说。
(《解放军报》2016年07月08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