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闇公三本日记 体现“磨灭方休”信念

来源:重庆日报作者:匡丽娜责任编辑:董玥
2018-07-26 14:48

杨闇公(记者魏中元拍摄)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只有短短29年,牺牲的时候被割舌、断手、剜目,身中三弹。

他,被周恩来称赞为“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牺牲的烈士”。

“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这是他的铮铮誓言,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他历经磨难,为革命出生入死,矢志不渝。他立下的“初心”,也是今天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应该永志不忘的初心。

他就是著名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四川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者和卓越领导人——杨闇公(1898.3.10—1927.4.6)。

“呯!呯!呯!……”

1927年4月7日凌晨,渝中区二府衙70号,一阵低沉而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大门应声而开,来者环顾四周,见四下无人,从兜里掏出一个小包裹交给开门人,一番耳语后匆匆离开。

包裹里有一枚戒指。见状,屋中的老者顿时老泪纵横,一旁的年轻女子当场晕倒在地。

送包裹者是一名狱卒,戒指的主人是杨闇公。就在一天前,4月6日,“三·三一”惨案后被捕的杨闇公在佛图关被残忍杀害。这名狱卒受其精神感召,冒死将杨闇公的遗物送交给其家人。

“除了这枚戒指外,杨闇公还留下3本日记,它们不仅是研究四川和重庆地区革命斗争史的珍贵历史文献,也是‘闇公精神’的生动写照。”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说。

这些日记是如何保存下来的?里面记录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了找到答案,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潼南杨闇公旧居和他在重庆的各处遗址。

“我们的责任,真比什么还大呵!努力!努力!”

10日(1924年10月10日)星期五 昙

照例的庆祝又来了,仍然是命令式的挂国旗。除官厅方面在表面上表示喜庆外,人民的苦痛,还是与十二年[前]所过的日子不稍减轻,并且还变本加厉的恼火。这样的国庆值得我们庆祝吗……而处于重重压迫之下的国人们,不痛定思痛,也就听他们乱七八糟的弄,还不起来反抗,恐再像这样的过几回国庆,连立足地都没有了呵!

1日(1925年1月1日) 星期四 阴雨

我们能把这个责任,放在肩上,从民众的团结上着手,外而打倒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内而铲除封建的割据,实现平民政治,使无产阶级得掌握政权,则目前的苦恼,一定会减去的……我们的责任,真比什么还大呵!努力!努力!才能把这个工作完成得了!

7月4日,记者从潼南城区驱车10余公里,来到涪江南岸的双江古镇。镇内有两条小溪,一条为猴溪,一条叫浮溪,两溪环绕古镇,故名“双江”。

双江镇上有东、南、西、北、中5条石板小街,北街最为繁华。从街口前行百米,有一幢前店后院的木结构穿斗悬山建筑,当地人称之为“邮政局”,这里就是杨闇公旧居。

这是一幢二进四重天井的四合院式木质建筑,面街的堂口原为盐号和代办邮务的铺面,往里是正房,中间为堂屋,门前悬挂对联“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1898年,杨闇公就在这里出生。

穿过天井,往里走便是杨闇公和妻子赵宗楷曾经居住的房间,里面摆放着一张老式木床和一个木柜。床背后的墙上有一个墙洞——这里就是曾经存放杨闇公日记的地方。

杨尚昆故里管理处工作人员杨雪兰介绍:“这3本日记最先藏于杨闇公重庆的家中。他牺牲后,他的妻子赵宗楷偷偷将日记从重庆带回双江,藏匿在老家房间的墙洞里保存下来。1949年以后,杨闇公的子女将日记捐献给了国家。”

如今,这3本日记的原稿作为一级文物保存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其复印件则摆放在杨闇公旧居供世人参观。杨闇公用钢笔书写了这3本日记,字迹刚毅潇洒。据介绍,日记大约有500则,记录了1924年1月至1926年1月期间,杨闇公的所见所闻所感。

“薄薄的3本日记,字里行间里展现了杨闇公追求真理、坚持信念的崇高精神,表达出他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翻开一页页复印下来的档案资料,周勇一脸赞叹。他说,1924年10月10日是当时的国庆节,从这一天的日记可以看出,杨闇公想到的始终是人民的苦痛,其立志救国的愿望和信心是何等强烈。

周勇解释,杨闇公虽然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但自称:“我是旧社会的叛徒,新社会的催生者。”他在日记中曾经写道:“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革命当从自我始。”一夜之间,他将全家妇女的裹脚布一炬烧尽,并将自己一双儿女取名为杨赤化和杨共产,以此表达自己实现崇高志向的决心。

对于家庭给他的遗产,1924年1月28日,杨闇公在日记中写道:“我何斯人也!岂能因区区遗产变我初志?若持先人的遗产为生,只可曰吃饭虫,失去人生的真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