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内涵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于向东责任编辑:李丹妮
2018-07-26 12:11

“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运动中的绝大多数人,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的基本概念,也是《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关于人民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人民思想,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了我们党对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深刻认知,对以人民为中心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光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是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实践活动的根本遵循。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居于基础性的突出位置,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其本身也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观念。其丰富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加深学习理解,这些方面既相互联系,又侧重不同角度,共同形成有机整体。

目标宗旨观。人民和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也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享用者、社会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明确目标宗旨,我们的奋斗、我们的事业才会有明确的方向。

历史动力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鲜活实践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我们要始终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

人民利益至上观。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这些论述表明,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我们党的全部奋斗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体现出新特点、新特征,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保障改善民生思想。民生无小事,民生关系到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战略部署和措施要求。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的大量论述,是我们党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要求。

人民当家作主思想。在政治建设、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思想,要尊重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自觉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不懈追求的实践目标和价值目标,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依法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加强制度保障,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充分认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能力,储纳天下英才,调动人人成才的积极性,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群众路线思想。这一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要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很好地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基层组织在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职责的同时,还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层面的创新发展。

文化使命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表现在精神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就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担负文化使命,要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同时大力培育和践行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造福世界人民思想。中国人民追求的中国梦,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努力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赞同,也是造福世界人民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把人民作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历史主体,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信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念和执政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辉煌成就,向人民交上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

(作者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河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