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朱德元帅的“为将五德”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林 臻责任编辑:董玥
2018-07-05 08:44

为将之勇:坚毅顽强,勇猛无畏

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上作军事报告。

朱德戎马一生,他不仅善于在指挥所里运筹帷幄,而且经常身先士卒,上阵冲杀。

南昌起义军南下失败之时,部队在福建武平击退了敌军追击。当时,部队位于闽赣边界的石径岭,四处悬崖峭壁,唯一可以通过的隘口被反动民团占据。危急时刻,朱德突然出现在队伍前方,一面镇定地指挥部队疏散隐蔽,一面亲率警卫员攀上悬崖峭壁,绕到敌人身后发起突袭,将敌军击溃,打开了前进的通路。当部队通过隘口时,朱德又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握驳壳枪指挥后续部队前进。

粟裕回忆说:“朱德同志不仅是一位宽宏大度、慈祥和蔼的长者,而且是一位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勇将。”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贵州土城地区对追击的川军进行阻击。朱德毅然提出到前线直接指挥作战,毛泽东不同意,朱德把帽子一脱说道:“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毛泽东终于点头。于是,朱德出现在了前沿阵地上。

1938年,朱德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除指挥八路军和山西新军一部外,还指挥国民党军7个师。4月初,日寇就出动3万多人分九路围攻晋东南根据地,企图围歼八路军总部和东路军。朱德灵活运用他自己概括的作战原则,以一部钳制多路来犯之敌,而我主力则把苫米地旅团压在八路军预设的河谷里,将敌截成数段,一举消灭日军2200多人。

率先垂范,英勇无畏,朱德为人民军队树立起了大智大勇的大将风范。

为将之严:严于律己,严于治军

1952年5月1日,朱德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朱德治军纪律严明,将纪律和服从作为职业军人的天职。

1913年,朱德率部戍守云南边境地区时,命令部队不准进村串户,不准偷鸡摸狗,还开除了“萎靡不振”的士兵王占标,可见其治军之严厉。从1917年至1922年,朱德驻防泸州五年,部队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剿匪安民,深得百姓拥护。

1927年10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800人抵达赣南的信丰时,一些来自旧军队的不良分子在城里吃饭不给钱,甚至拿枪、手榴弹吓唬老百姓,还有的抢钱抢物。朱德得知后,立即派陈毅查明事实,集合队伍,对带头肇事的主犯执行枪决。这样做,狠狠地刹住了起义军中旧军队的作风,同时也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

朱德在治军上严格要求,对自己更是严上加严。他一贯主张:要实际,不要浮夸,要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办好。

开国大典时,朱德也在天安门城楼上,但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的电影、照片中,都难以找到朱德的身影,这是为何?原来,当时观礼台上人声鼎沸,新闻记者们也争先拍照。朱德发现,摄影记者只有把身子探出汉白玉栏杆外面,才拍得上毛泽东宣布这一壮举的全景。所以,记者把身体倚到汉白玉栏杆上时,他抓住记者的两腿,帮助记者完成了这一重要使命,而他把自己却留在镜头之外。

1951年朱德65岁生日时,家乡仪陇县派人到北京看望他,县里提了两个要求:一是把县城迁到朱德的出生地马鞍场,二是把仪陇县改名为朱德县。朱德听了赶紧说:“我不算英雄,只是一个战场上没有被打死的普通士兵,那些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才称得上英雄。”在他的坚持下,仪陇县城没有搬,县名也没有改。朱德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严于自律,正是人如其名——“赤色的品德”。

朱德元帅已经逝去42年了,但其不朽的精神,一直是我们这支军队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不论是足智多谋、信念如钢、尚德仁爱、英勇无畏还是纪律严明,都是新一代革命军人应当继承的优良传统。朱德元帅的为将之德,也是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征程中所需要的精神动力。正所谓:

星火初聚乾坤转,大厦将倾只手拦。

百战洗礼浮血海,兵扫六合金瓯完。

度大如海胸襟满,志如钢铁利刃寒。

红军之父有谁人?元戎英名青史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