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奔涌的浪潮中,五个孤立而各自璀璨的故事,各有各自的时代风华,却又在时间的轴线上,蔓延出革旧鼎新的民族精神。
1924年4月12日,一艘轮船缓缓驶入上海汇山码头,在梁启超和蔡元培的邀请下,泰戈尔率领的“国际大学访问团”,开始了其访华旅程。
2015年3月29日,伴随着声声汽笛嘶鸣,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临沂舰挺进也门亚丁港,为也门撤侨行动拉开序幕!
两艘在各自时光里交错的轮船,折射出的却是中国百年的风云变革。战争的血腥、民族的屈辱,战与和的抉择、家与国的取舍、破与立的挣扎,所有有关伟大和阴暗的素材,在这座百年烘炉中激荡、沸腾、升华,如压城之势的黑云、地壳鼓胀的岩浆,倾泻而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无问西东》和《红海行动》便可见一二。
钱伟长
“如果你们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你们是否有勇气前来” ——《无问西东》
在《无问西东》中,擅长文科的吴岭澜,却死死抓着实科不肯放手,后来终因校长梅贻琦的点播,而幡然醒悟,转投文史成长为后来的文学教授。当我在电影中看到这一幕时,脑海里浮现出了另一个伟岸身影,他的名字叫做钱伟长,是伟大的科学家“三钱”之一。
在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数位国文与外文双全、理工科却不甚理想的人士,包括钱钟书、季羡林和吴晗等一代大师,钱伟长亦是同样如此。1931年9月,钱伟长以文史双百分的优异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但他的数理化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陈寅恪、朱自清和闻一多,都对这位才子青睐有加,他也不出意外的选择了中文系。
但是,一场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就在钱伟长入学第8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消息传来,震惊寰宇。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任意践踏中国的强烈屈辱感,驱使钱伟长做出了弃文学理的决定。任世人无论如何大胆的猜测,也没有想象到这个曾经物理只能考5分的学生,在无数次跌跌撞撞的挣扎中,最终成长为中国力学之父。倘若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也许钱伟长会成为像他四叔钱穆一样的国学大师。但是,他更加清楚,在亡国灭种的灾难面前,他必须有所选择。
家国情怀,会比兴趣带来强烈无数倍的动力。吴岭澜的转身,是求知做学问的胜利!而钱伟长的转身,却是伟大灵魂的胜利,国家与民族的胜利!就像在《红海行动》中,8名蛟龙突击队员为抢救中国人质,面对百名暴恐分子,几乎是必死的局面,但是依然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一样。
这就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最直观的体现,“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人民面前,没有其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