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丨张俊伟:提升发展质量助力现代化进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微信公众号作者:张俊伟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2-13 21:11

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有高效的市场机制,也离不开调节有度的政府干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边界和方式,探索政府有效运作的机制和途径,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

消除“二元经济状态”、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显著缩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稳定的高收入国家。

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发展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特点

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升级。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发展均衡性显著提高。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

政策注重中长期效果,发展更加稳健。

追求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合力的最大化。逐步实现增长动力转换。

■张俊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月30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提升发展质量。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这是因为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发生了重要变化。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逻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处于低收入或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发展、生产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的基本国情也逐步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如:虽然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但已有约220种主要工业产品(如钢铁、水泥、建材等)产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稳居世界首位;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我国居民出行和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汽车社会”已经来临;反映我国居民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016年为30.1%(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为29.3%,农村居民家庭为32.3%),整体处于由相对富裕向富裕水平过渡的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有”与“无”之间的矛盾,而是“好不好”“在什么层次上拥有”的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上述矛盾,就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以“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有发展,更要有高质量的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殆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在劳动人口既定甚至逐年下降的背景下推动经济增长,就只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继续追加投资、提高人均资本占有量固然重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是不可或缺。更何况,过去40年持续高速增长已经为我国积累下巨额社会财富(如生产经营性用地、厂房、机器、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这也为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实现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转向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从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式经济增长、从外延式经济增长转向内涵式经济增长。上述过程换个角度进行考察,恰恰就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