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军到强军:90年,十个长镜头

来源:第一军情微信公众号作者:贾永责任编辑:董玥
2017-08-01 11:17

七、奠基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他身旁,站满了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一路征战而来的战将。

解放战争的结局——从蒋介石逆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发动战争的那天起,就注定了。

但蒋介石并不这么认为。到1946年6月,美国已经为国民党装备了45个师,训练了15万人,运送了54万人到内战前线。就在毛泽东飞抵重庆谈判的第二天,重新印发蒋介石“剿匪手本”的密令已经发到国民党各战区。

此时的国民党军队有860万人,而我军同连地方武装只有120万人。凭借兵力和装备的绝对优势,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刚刚更名为解放军的人民军队,要靠小米加步枪,与拥有飞机加大炮国民党逐鹿天下。

解放战争之初,面对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毛泽东果断决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1947年3月,国民党进攻延安。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留在陕北与敌人巧妙周旋,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指挥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

蒋介石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延安,巡视毛泽东住过的窑洞。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不过两年,人民解放军就攻占了他的总统府。

延安一座空城,换来了战略上的主动。战争头八个月,蒋介石以损兵正规军71万的代价占领了解放区的50多座城市。

地盘越占越大的国民党捆住了手脚,共产党却在轻装前进中越来越强。等到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力量对比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主力在东北、华东和华北战场悉数被歼。解放军达到400万,国民党军则下降至200万。22年间,国共两军的力量对比第一次发生逆转。蒋介石无奈写下“冬天饮寒水,雪夜过断桥”,黯然引退。

战场,是锻造战将的熔炉。血火洗礼,溶铸无畏的勇士。在各个战场上,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解放军将领群星璀璨。人民军队催枯拉朽,直插国民党心脏。

一面鲜艳的红旗,取代了南京城头的青天白日旗。

上世纪六十年代,蒋介石要求他的高级将领对败退台湾进行检讨,得出这样的结论:相比于中共军队,国民党军队是“六无”之军,“六无”的第一条就是“无信仰”。

没有信仰就没铁的纪律,没有信仰就不会懂得为谁而战,自然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共产党的军队从诞生的第一天,就把“人民”两字镌刻在了旗帜上,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成为这支军队的至高所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第二天早晨,蒙蒙细雨中,33岁的荣毅仁走上街头,惊讶地看到:街道两旁的屋檐下,一排排解放军抱着枪和衣而卧。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下午三点,起微雨,子夜大风......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

仁义之师的仁义之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戴。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对国民党残余军队战略追击,用一场紧接一场的胜利,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奠基。

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一个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诞生了。这是共产党从创建之日起就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党和她领导的军队的初心。

这一天,离人民军队诞生整整22年又两个月。

毛泽东在身旁,站满了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一路征战而来的战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