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军到强军:90年,十个长镜头

来源:第一军情微信公众号作者:贾永责任编辑:董玥
2017-08-01 11:17

五、炼狱

——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走过万水千山,他们眼中已经没有无法逾越的山了。

至1931年秋,“朱毛”红军接连粉碎国民党三次“围剿”,把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面积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的中央苏区,成了蒋介石的心腹之患。

也是在1931年,27岁的王明执掌了中共中央领导权。

连红军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的王明,以他在苏联课堂上听来的所谓马列理论,开始驾驭出生入死的红军。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向中央苏区派出代表团,排挤毛泽东在苏区的正确领导。一年之后又排斥毛泽东对军事的正确领导。1932年10月26日,因病在长汀福音医院治疗的毛泽东,被撤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失去了对他亲手创建的红军的直接领导权。

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口口声声指责毛泽东为“山沟里马列主义”的临时中央便在大城市无法立足,不得不从上海迁往苏区。

接着到来的还有一位名叫李德的德国人。尽管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既不精于军事更不懂中国实际,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博古却把这这位洋顾问奉若神明,将指挥大权拱手相让。

动用50万重兵第五次“围剿”红军的蒋介石请来的顾问也是一位德国人。正当这位名叫汉斯·冯·塞克特的前德意志国防军总司令出谋划策,让国民党在苏区周围建起3000个碉堡,步步缩小包围圈的时候,李德却命令几乎没有重武器的红军与国民党打硬碰硬的阵地战。

脱离实际的瞎指挥,使得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一败涂地。1934年雁阵惊寒的10月,中央红军被迫踏上长征路。此后一年之内,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也不得不撤离各自的根据地,突围转移。

同样是因为脱离实际的瞎指挥,长征之初,中央红军撤离的队伍长达90公里,大搬家式的行军捆住了红军的双脚。湘江之战,8.6万人的大军在激战五天五夜后锐减至三万余人。

战死者的鲜血引发了生者的反思,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刚刚度过了41岁生日的毛泽东重掌指挥权。平均年龄34岁的20位与会者,独立自主选择了党和红军的核心,也将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这是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3万:40万,这就是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前,红军与国民党追剿部队的力量之比。人均枪不足一支、弹不到三发,红军需要枪支弹药、药品食品,更需要一场鼓舞士气的胜仗。

在川、黔、滇边界的崇山峻岭间,毛泽东上演了军事生涯中最具光彩的篇章:四渡赤水、威逼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等到蒋介石如梦方醒惊呼“毛泽东回来了”,红军已经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毛泽东回来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回来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回来了,能征善战的红军回来了!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巍巍雪山,穿越茫茫草地,处处是险境,步步生死关,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三支长征大军于1936年10月在西北会师:仅一方面军就历经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平均走365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里……一次前路渺茫的仓促撤退,变成了一场向死而生的进军;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张学良谈到与红军作战,曾这样自问自答:谁能在缺衣少食、围追堵截中把这样的队伍带出来,而且依旧保持着昂扬的士气和强悍的战斗力?只有共产党的军队才能做到这一切!他们的队伍里没有官大官小之分,打起仗来争着往前冲。

走过万水千山,已经没有任何的高山与大河能够挡住这支队伍前行的步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大本营从此奠基西北,党和红军挺进到了抗击外来入侵的最前线。

毛泽东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鲁迅来电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