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面对网络舆情不能叶公好龙
杨玉国
习主席多次强调,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党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关。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理应承担起管好用好网络的责任和义务,但现实并不乐观。《人民日报》曾刊文《习惯在“玻璃房”中工作》,批评一些领导干部不适应网络舆情。
面对不可逆转的网络生存大势,不少领导干部还没有准备好,还缺乏健康、积极的心态,还不习惯不善于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这些不良心态和现象并非个例,嘴上重视网络,实际上是“叶公”的领导干部不少。
不屑一顾型
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模拟机时代,只要还能凑合用,就是不换智能机。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没有文化、闲着没事、甚至无事生非的人才上网,把时间耗费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是玩物丧志。面对新闻舆论宣传,仍满足于“一支笔、一张报、一支话筒、一个屏幕、一篇通稿”包打天下的落后思维。
要知道,中国网民已近7亿人,比欧盟总人口数量还要多。如今,无微博不传播,无微信不生活。看看街头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网民的人数之巨,已经不仅仅是商家逐利倾销的对象,而是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争夺的主要阵地。这个阵地你不去占领,自然有人占领。
无所畏惧型
一些领导干部嘴上叫着高度重视网络,但是面对具体的网络舆情不深入分析、不客观判断、不真诚对待、不果断处理,高高在上,盲目乐观,自以为是。面对汹涌的网上乱象,甚至还“胸有成竹”地认为“炒就炒吧,还能翻天?”要知道,北非颜色革命导火索也不过就是社会底层极小的偶发冲突。
要知道,当下中国,借助网络媒介,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实体事件都可能引发波及全国的舆论潮。“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无论大社会还是小环境,如果小的危机得不到及时处理,怨气越积越多,早晚酿成大患,悔之不及。
事不关己型
一些领导干部口头进入互联网时代,实际上只是老套路上穿个马甲。遇到网络舆论需求绕道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务平台、权威发布、微信、微博只当摆设。信奉“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自己的事自己办”,只要保着自己的小天地四平八稳,哪管网上烈焰满天。根本没想过,长期的不良舆情会伤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动摇民心,直接危及执政根基。
习主席指出,與论引导要全党动手,领导干部要带头,可一些领导干部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降低自己的政治要求。有人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实际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苦苦支撑型
一些领导对网络生态不熟悉,没有真正研究网络舆论的特点规律,还在用传统思维解决新问题,遇到棘手舆情不及时应对,总想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客观上反而纵容舆论乱象。
比如,兴化民警溺亡舆情持续发酵,媒体大面积介入,民警妻子设立#遇害民警张际勇妻子#微博话题,8日阅读量突破7.5亿;中国新闻网设立微博话题#江苏交警失联后死亡#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参与讨论数23万。可是,网民期待的权威发布迟迟没有到来。网络舆情就像往墙上砸钉子,即便最后拔出钉子,残洞仍然存在。回避舆论、滞后舆情,期望一槌定音整体翻盘,是不可取的。不能等到谎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了,真相还在家里穿鞋。
心有戚戚型
2014年一份“当下官员最怕什么”的调查显示,“被媒体、网络关注”高居第二位。一些领导干部,对舆情压、放、避、混,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涉及自身利益不愿放弃。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如果民声回应不顺,个别领导自己心有戚戚,夹杂私利,那就不是拖累舆情的问题,而是政治信仰信念偏向的大问题。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当下的网络舆论场是各方势力角逐的主战场。人数如此巨大的草根力量,引导得好,将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践行依法治国思维的强大助力;引导得不好,就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后果不堪设想。
运用网络宣传真理、动员群众、传播经验、指导工作,应成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领导干部不是神仙,主动做工作,说错一两句话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如果遇到问题哑然失语,不主动引导舆论,造成严重的舆论危机,那才是不可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