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支英雄部队建功“第二战场”看双拥传统的历史继承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钟尔轩 张玉清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9-05-18 02:16

这支集体转业的英雄部队,曾归“战神”粟裕直接领导指挥,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集体转业后,成为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骨干队伍。它便是后来具有国家房屋建筑和市政施工总承包“双特级”资质的大型央企中建二局。“战神”传人攻坚克难为人民,以实际行动谱写了行业拥军的崭新篇章。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战神”传人:攻坚克难为人民

——从一支英雄部队建功“第二战场”看双拥传统的历史继承

■钟尔轩 张玉清

这支集体转业的英雄部队,曾归“战神”粟裕直接领导指挥,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集体转业后,成为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骨干队伍。它便是后来具有国家房屋建筑和市政施工总承包“双特级”资质的大型央企中建二局。“战神”传人攻坚克难为人民,以实际行动谱写了行业拥军的崭新篇章。

“5口深水井”穿越76年时光而来,再次发出叩问——

①我是谁

双拥传统融入血脉

5月13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真机”试飞。望着“空中巨无霸”空客A380的硕大身影,曾在机场工地现场监督安全生产的女员工张敬宜开心极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上世纪50年代,她的爷爷张廷铨脱下军装,与战友们一起集体就地转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人。从那时起,国家和人民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向哪里集结。这支队伍像部队一样雷厉风行,像部队一样成建制投入力量,也像部队一样用红色故事教育子女。

作为军人后代,许多“张敬宜们”都听过“5口深水井”的故事:

1943年入夏两个多月,苏中三仓一带滴雨未下。一师驻地吴家桥四周都是盐碱地,村里老少爷们挖了几天井,也没挖出一点点甜水。

那天中午,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行人几个来回走下来,全身上下被汗水湿透了。大伙儿几乎绝望之际,粟裕忽然像见了宝贝说:“那儿可能有水!”

原来,不远处洼地里一片玉米绿油油的。大家稍一愣神儿,顿时开了窍:地下肯定有水!

乡亲们立刻拥上去,你一锹我一铲地挖开了,没多久,水就冒出来了。有人一尝,乐坏了:“甜水!甜水呀!”

整个村子沸腾了。粟裕命令警卫排全体战士寻找杂草茂盛处挖井,只多半天光景,便在桥南、桥北、桥西南、吴家桥和司令部附近挖成5口10米深的水井,口口见水,滴滴甘甜。

而今,“5口深水井”穿越76年时光而来,再次发出叩问:我是谁?

脱了军装还是兵!只要对老百姓有利,只要对军队有益,党和政府一声令下,这支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他们像粟裕当年用心“找井”那样,善于靠技术创新服务人民、服务军队,仅以核电施工领域为例,就相继创造了12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拥有75项国家专利。

从唐山到深圳,7年时光串成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②为了谁

双拥行动成为自觉

声音尖细尖细,像一把刀子从天上划过去;200多米高的烟囱瞬间被震断,地上砸出一个大坑。当年在陡河电厂施工的工长王德桢至今忘不了那骇人一幕。

1976年7月28日凌晨的唐山大地震,中建二局员工及家属共计659人遇难。

没有时间悲伤。在陡河电厂,这支不穿军装的队伍向抗震救灾的子弟兵看齐,仅用10天就让烟囱重新屹立,70天就将万吨重的主厂房整体扶正,创造了我国灾后重建的奇迹。

“那时候,灾区竖起一根烟囱太重要了!”老红军、时任陡河电厂建设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崔维立回忆说。

救灾初期,以项目部医务人员周天惠为代表的数百名女员工,与解放军255医院医护人员一起,奔波着为受灾群众治病巡诊,并主动帮抗震救灾部队的官兵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多年后,一位名叫高岩的老兵,在《我的1976:地震那晚,我正在站岗》中对此作了一番动情描述。

之后10年间,崔维立和工友们一起完成了唐山13个居民小区417幢住宅楼的施工,以及唐山机车车辆厂、陶瓷厂等160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

时光荏苒。

40年前,2万基建工程兵的命运被“圈”进一个名叫深圳的地方。恰巧,这支铁军一部人马也转战那里,他们与脱下军装就地转业的新战友一起,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从唐山到深圳,铁路距离2497公里,这支队伍用7年时光完成了从灾后重建到为改革开放助力的创造性转换。

老兵并肩作战,双拥再创奇迹。

救灾有我,我们的唐山!荣耀有我,我们的深圳!

荣耀时刻,祖国和人民可以忘记我们;灾难面前,我们绝不忘祖国和人民!

——这就是“战神”传人,这就是中建二局全体员工的心灵大写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