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航天人林国建:奉献的人生最有意义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作者:李攀奇 宋鹏超 王锐彬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9-05-09 23:07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49年来,成功将15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枚枚火箭腾飞的幕后,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心血与付出。今天,央广记者李攀奇、宋鹏超、王锐彬将带您走近一位像螺丝钉一样“铆”在岗位上的西昌航天人,请听报道《林国建:奉献的人生最有意义》。

在西昌发射场见到林国建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他正在和同事一起处理火箭发射的后续收尾工作。就在几个小时前,长三甲系列火箭圆满完成了第100次飞行。作为火箭吊装指挥员,林国建主要负责的是火箭卫星吊装指挥和塔架勤务保障工作。

“看状态是否满足发射的要求,我们的状态是否完好,还有每次发射,我们的塔上振动非常大,包括冲击波也很大,为了防止脱落吹掉这些,塔上都进行捆绑和固定。”

火箭发射型号从单一到多型,发射次数从几年一发提升到一年十几发……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密度的发射任务背后,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工作强度。在火箭发射前的几个小时,林国建所在的塔勤分队必须紧盯每个环节,他说,任何一个细节出错,都会影响火箭的顺利升空。

“比如回转平台不能够正常打开,我们都有很多预案,包括我们的手动,或者是一些在应急预案范围之内的。看是什么部位出现故障,如果出现卡阻这样的情况,回转平台打不开,处理不及时就会影响后面火箭发射的时间。”

直到今天,林国建依然对多年前的一次险情记忆犹新。当时距离火箭发射只剩下两个小时,发射场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在隆隆的雷鸣声中,他毅然选择带领队员们爬上塔架,一项项核对细节。

“工作平台上首先是高空作业,安全的问题,一个是人身的安全,下雨塔架也很滑,塔架离地面也很高,开平台如果观察不到位或者哪个环节没做到,可能会有火箭碰撞、刮蹭这样的问题出现,这都要求我们绝对不能发生任何问题。”

工作中的林国建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为了确保吊装精准,他早已练就了从13米高空把筷子吊入瓶内的硬功夫。今天,林国建已经从操作手成长为一名指挥员,他更乐于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新一代的航天人。

“我们当时班长就这样教,我现在跟下面的新同志也这样教。首先你必须要把专业技术学好,因为航天事业技术含量还是非常高的,在上面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你肯定要把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包括发射流程要做到心中有数。”

如今,林国建已经参与了一百多枚火箭的发射任务,但他坦诚地说,每次发射前,仍然是自己心情最紧张、最复杂的时刻。

“打个比喻,就像你培养的一个孩子,等他长大了以后,他要出门或者是他要去找自己的工作,做自己的工作一样,这个心情有点依依不舍, 但是又不能够不放手,就是这种心情,特别是成功了以后,因为付出了这么多,一旦发射成功心情都是非常高兴的。”

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25年,林国建亲自见证并参与了“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这一系列中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他说,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创业、攻坚克难 ;如今他将继续秉承“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西昌航天精神,用实际行动为建设航天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为我干的工作而感到骄傲。我就是航天事业的继承人,同时还要传承给以后的航天人,让他们为我们的航天事业继续做贡献。一代一代会这么传下去,我们航天事业的精神是不会改变的,必须扎根山根,为航天事业作出我们最大的贡献。”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