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三峡卫士,这是你守卫国之重器的样子!

来源:央广军事作者:王苗 董思思 郑修军 田健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9-05-09 22:05

三峡大坝全景

央广网5月9日消息(记者王苗 董思思 郑修军 田健)1994年,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在地球北纬30度,东经111度的地方开工建设,这是中国人梦想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大坝。今天,这个百年梦想,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先进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蓄水,高峡平湖,过去的急流险滩,已化为今日的辽阔峡江,恰如毛泽东诗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建成后的三峡工程大幅提升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为国家和人民规避经济损失上万亿元;迄今已累计发电超过一万一千亿千瓦时,输电范围覆盖半个中国;显著改善了长江通航条件,让长江河道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成为串联长江经济带的水上高速公路……三峡工程在不断创造奇迹的同时,也见证了祖国发展壮大的奇迹。2003年7月13日,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守坝官兵进驻三峡库区,担负起了守卫三峡大坝的神圣使命。守卫三峡大坝,是执勤十一中队每名官兵的军旅记忆。“守世界第一坝,尽卫士第一责”,他们的责任和光荣并存。

林定华 广西玉林人 1997年出生 2013年入伍 中士

林定华在与战士们谈心

22岁的中士林定华,来自广西玉林,皮肤黝黑,长得浓眉大眼,非常善谈,经常跟班里的战士们谈心。作为一名兵龄比较长的班长,作为一个带兵人,他深知自己要做的就是模范带头。不管在执勤训练还是日常工作中,他都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水平,也像大哥一样给战士们带去关心,帮助战友进步,是名副其实的“军中之母”。

林定华跟三峡大坝似乎有“命中注定的缘分”,他说:“我看到营区俯视图的时候,还没入伍,我也没想到这辈子,这缘分,居然真的来到了这里,来到了红瓦白墙下的标兵中队。”

营区鸟瞰图

林定华分到了这个标兵中队,新兵连的战友们都羡慕不已。下连之后,他坐着通勤车在营区下面的路上下车,再走齐步到营区门口。营区门口还有一条路能通到后面,林定华当时在心里想:“是不是营房还在后面?”可大家下了一个右转弯就进去了,“营区像个四合院,蛮不错的!”他并没觉得失落。“到现在我真的蛮喜欢我们营区;叫人的时候比较方便,在门口一喊就知道了;平时有任务出动不需要上下楼梯,动作迅速……”他一口气说了很多优点。

中队的营房是清一色的白色板房,原本预计五年“寿命”,可从十一中队住进来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刚开始这里住着三峡大坝施工的工人,接着是水电部队再到执勤十一中队,这红瓦白墙的营房,也成了整个三峡坝区唯一一个从建设者过渡到守卫者、具有纪念意义的房子。红色房顶在阳光下干净又鲜亮,那便是三峡卫士赤诚之心的颜色。

陈旭 安徽人 1999年出生 2017年入伍 上等兵

站岗的陈旭

坝区的夜景

读完大一就来当兵的陈旭,来到三峡大坝之后,就深深地被坝区的夜景迷住了。然而迷人的夜景存在于高空俯视的视野里,平时他们站在哨位上,看到的也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泥柱子。他说:“这张图结合了我们中队的感情在里面,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守卫这个地方。片面讲,我们每天只能看到一些水泥柱子,这是我们的视野,但从另外一个视野就可以看到大坝非常宏伟壮观。我跟很多战友一样,每天重复地执勤,有时候不免也有一种视觉疲劳感。后来有一天晚上,指导员给我们看了夜景图,当时我们都感觉非常震撼。外人看到的是这张图多漂亮,但是我们看到的不一样,我们看到的是每个哨位,看看我们的哨位在哪里,我们在哪里搞过训练,在大坝跑过步、在船闸跑武装越野、冲‘好汉坡’。对了,船闸就是我们中队官兵的‘好汉坡’,武装越野后大家都去下面冲船闸,大概1500米左右。中队各项训练的要求标准都很高,大家都有一股拼劲,别的中队跑四五千米,我们中队就跑一万米。武装越野后在‘好汉坡’上冲刺是非常辛苦的,我刚下连那段时间,每次都冲不动,这时候班长就会拉着我。我在中队得到了蜕变,蜕变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但也很有成就感。看到大坝这张图,那么宁静,真的很想说,大坝在这,我们在这,标兵就在这。”

封自强 河北邯郸人1994年出生 2012年入伍 中士 卫生员

封自强和战友在三峡坝区185平台为游客爱心服务

除了平时的站岗执勤训练,作为中队的卫生员,封自强也有不一样的三峡军旅体验。这是一张他在三峡坝区185平台为游客爱心服务的照片,他说:“因为我是中队的卫生员,是关于卫生健康方面的主要负责人,那天天气炎热,185平台的游客比较多,有游客出现中暑晕厥之类的情况,我们带了菊花茶、酸梅汤、血压计和急救常用药等物品,摆放在几张桌子上,免费提供给中外游客。有一个外国游客,我给他量了血压,他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还有一个小孩,在奔跑的时候头磕破了,在我们这进行了简单的包扎急救处理。我感觉在部队无论做大事做小事,能够服务国家和人民,小到捡起一个垃圾,大到为人民群众付出生命,都是有意义的。”

钟盛明 广东人1997年出生 2017年入伍 上等兵

钟盛明在站岗

三峡坝区的岗可不是那么容易站的,战士们夏天晒着五十摄氏度的太阳,冬天寒冷的江风又吹其一身霜雪。长期上坝执勤,关节炎、腰肌劳损等职业病少不了,战士们的衣柜里,几乎每个人都放着“三件宝”——红花油、护膝、护腰带。艰苦的环境,也塑造了刚强的士兵。坝顶的哨位连着景区,中队的战士们经常出现在来来往往游客的相机中。钟盛明说:“6 、7 号哨是形象哨,一般形象不好的,去不了那边站岗。我新兵一开始不适应部队的生活和训练,执勤也总是出错,经过排长和班长几个月的指导纠正,加上自己利用休息时间的加压训练,慢慢地,我把执勤时所要查验的证件、车型还有哨位周边情况以及友邻单位的电话号码等全部都记清楚了。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军人形象,几个月之后我终于可以站到这个哨位,可以近距离守卫大坝。照片上是我下连队第一次站在6号哨,也是第一次在坝顶看日出,看到太阳在自己正前方升起,看到天空慢慢变红,心中不由得感动。我们坝顶有句话‘6号哨看日出,7号哨看日落’。真的还是老兵们说的那句话,看三峡的机会时时都有,守三峡的机会人人难得。”

卢奕良 广西玉林人 1999年出生 2018年入伍 列兵

卢奕良在学习擒敌术

卢奕良是一名下连队四个多月的新兵,这张照片,是在他下连一个月,学习擒敌术的时候拍的,“一个很简单的动作,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错,找不到动作要领,即使动作的样子做出来了,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我的班长和班副很耐心地把一个两秒能完成的动作分成了三步教我,我学完了这动作之后,他们给我拍了这张照片,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也记忆犹新。”

傅清韶 山东济宁人 1997年出生 2015年入伍 下士

训练中的傅清韶

傅清韶还是列兵的时候,在一次实战化练兵中,指导员为他定格了这样一张照片:“这张我跟班长的照片,到现在还在我们中队荣誉室留存,我从小练习武术,但当时班长的军事技能、个人素质都比我强很多,我是一个列兵,各项课目比较陌生,我看到了自己跟班长的很大差距,所以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这张照片一直激励我不断向班长靠拢,现在自己也成了一名班长,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李冬海 湖北孝感人 1999年出生 2018年入伍 列兵

李冬海在中队图书馆

李冬海特意选了自己在中队图书馆看书的照片,他说这跟半年前未当兵的自己判若两人。“我从地方大学读完大一报名参军。在大学那一年上了心仪的学校,但是又感觉到了迷茫,在学校看到了部队的征兵宣传,当时又唤起了自己童年对军队的向往,渴望穿上军装,就毅然报名参军,经过体检政审顺利入伍,来到了宜昌支队,并且成了一名三峡哨兵。来了中队看到了中队的老兵和班长,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就是坚持、不抛弃不放弃,永远充满着奋发向上的气息,他们感染着我,让我也慢慢地学到这些东西,也多了一份沉稳,思想也更成熟了,能够静下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在图书馆里也能看书看一下午,这是读大学那段时间自己做不到的。”

黄丙垚 河南许昌人 1999年出生 2017年入伍 上等兵

黄丙垚和家人

战士们都说,他们不会告诉家人执勤训练的苦和累,黄丙垚说:“2018年3月份的时候,我的家人们来部队探亲,我带他们在大坝参观游玩,在电厂那边以大坝为背景拍了一张合影。跟家人之前一直都只是通过电话联系,他们也不了解我的生活、训练、执勤,也不知道我守卫的目标是什么样的情况。带他们参观了营区之后,他们觉得这里非常美,风景好,山好水好,大坝也很壮观。我守卫在这里,他们觉得很自豪。”

黄浩 河北邢台人 1998年出生 2015年入伍 下士

黄浩站跨年哨

为了让中队战士过一个完整的春节,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的哨,全都是党员干部站的。这是黄浩替战友站跨年哨的一张照片,“当时我在船闸站哨,在哨位上确实有种自豪感。第一是为中队战友站跨年哨;第二是想到在万家团圆的时候,有我们这帮人在这奋斗,为国家驻守目标保卫着和平,感觉蛮有意义。第四年了,我也当上了班长,我觉得当一个有价值的人,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是当代青年应该做的事情。”

营区鸟瞰图

换哨前的宣誓仪式

长江轮渡的声音在不远处悠悠响起,白墙红瓦下,执勤十一中队的荣誉室里陈列着每茬官兵创造出来的荣誉奖牌,这是守卫“国之重器”的动人故事,这是三峡卫士精神。每次换哨前,战士们都要在营区门口刻着“圣坝利剑”的巨石前宣誓,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中午,营区内又响起了战士们洪亮的歌声:“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圣坝安危牢记心中,反恐如那猛虎蛟龙,执勤似那傲雪青松,哪里有危难险重,哪里就有我重装出动,这就是三峡卫士,这就是三峡卫士,豪情万丈向前冲……”

(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