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少奇诞辰120周年:您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作者:王宇 陆巍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11-23 23:32

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守“一个革命者,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心不变”的誓言。

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个真诚务实的践行家,更是人民群众的“忠实勤务员”。他说:“我的一生只做过一件事情,就是群众的事情;只做过一项工作,就是群众的工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到苏联莫斯科学习先进理论,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始终实事求是,勇于直面问题,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

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敢于讲真话、讲实话。长征途中,在决定党和中国革命命运的遵义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作为中央政治局成员,坚定地支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主张;他坚定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并对过去党的秘密工作中错误的“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进行了系统地批评。

实事求是是他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拥有敢于负重的勇气。他始终强调,共产党员“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当中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时,他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果断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构想,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了大量工作。

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第一任委员长,他始终坚持民主法制的优良作风,主持制定的一大批重要法律法规,对新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他看来,“人民信任你,你就决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人民给你多大的权力,你就要负多大的责任。”他制定了一个“四不准”——不准铺张浪费,不准请客吃饭,不准收礼物,参观时不准搞前呼后拥的陪同。他自己带头严格执行,在开滦煤矿,他深入井下察看工人生产和安全情况,亲身体验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在大庆油田,他叮嘱干部要注意解决工人生产生活困难,为工人解除后顾之忧;在河北农村,他深入了解农民实际需求,并派人送去电影放映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在东北林区,他看到林业工人在野外作业条件艰苦,特地批准为他们解决棉衣、胶鞋等劳保用品。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铺禾草,睡门板,在简陋阴暗的农舍一住就是20多天。

人们都亲切称呼他“少奇同志”。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人民公仆的丰碑!

刘少奇有着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基层工作经历,一生与国防、军事和军队有不解之缘,紧密相连。

在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中,在处于敌对势力包围的建设中,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漫长的军事生涯,虽早有记载著述,却鲜为人知。

“不忘初心卫中华,了却军民天下事。”他起初名为绍选,字渭璜。但那个年代,“列强分中国,混战遍南北。”他领头参加“内除国贼、外抗强权”“毋忘国耻”“不当亡国奴”抗议游行,改名“刘卫黄”,意为保卫黄种人,保卫炎黄子孙。

1916年,时值军阀混战时期,不满18岁的他投笔从戎、以身许国,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那时的他立志“有志青年不甘雌伏,定要雄飞”。

上世纪20年代起,他就一直重视发挥工人武装的作用,亲手组织工人纠察队,明确指出必须组织“人民的军队——武装工农”。

1933年,他倡议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并领导苏区军事工业生产,为人民武装不断输送血液和力量。

他全程参加长征,浴血奋战,绝地逢生。不仅直接带兵打仗,还多次临危受命,为红军将士筹集粮食。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皖南事变后,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同陈毅等同志一起重建了新四军军部,为把新四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不仅大力发展抗日武装,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与或直接领导很多军事行动,还从战略全局考虑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

他的言行就犹如他那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那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他的英名和功勋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铭记。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