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海口舰士官群体:挺进深蓝的“定海神针”

来源:新华社作者:陈曦 吴登峰 吴茂辉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7-27 15:33

挺进深蓝的“定海神针”

——记海口舰士官群体

新华社记者陈曦、吴登峰、吴茂辉

在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海口舰的奋进史册里,士官群体无疑是最精彩的篇页之一。

初中学历士官的“逆袭”

有一年,海军组织水面舰艇抗击某新型导弹,海口舰担任拦截任务。

这型导弹速度极快,弹道复杂,抗击难度极高。

为了让舰空导弹系统达到最佳状态,三级军士长、海口舰对空部门舰空导弹区队长李卫华与战友一起逐个部位、逐个环节检查。

“靶弹与目标相会!”“拦截成功!”消息传来,李卫华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下来。“忽然觉得背后一阵冰凉,才发现衣服早湿透了。”李卫华说。

李卫华是许多新舰员的榜样,但鲜有人知道李卫华只有初中学历。

在李卫华的储物柜里,至今保存着一本《大学力学原理》。这本书让他打开了导弹专业的学习之门。

“这是一位专家推荐我买的。刚买回来,感觉跟看‘天书’一样。”他说,为了研究透这本书,他天天抱着书去向厂里的专家请教。

除了力学,李卫华还学习了软件应用、电工、英语等。“资料摞起来有1米多高。”李卫华说。

李卫华逼着自己一点点去啃去钻,不停去请教。他手机里一直保存着10几个工程师的电话号码,一遇到什么问题,就会马上向他们咨询。

随着专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李卫华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舰空导弹班班长,再到如今的舰空导弹区队长。

令李卫华遗憾的是,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今年8岁的女儿参加学校演讲比赛,演讲题目是《爸爸去哪儿了》,“当时对着妻子传来的视频一边看一边哭。”提起女儿,这位36岁、黝黑健壮的汉子眼角泛起泪花。

几根橡皮筋的作用

刚到海口舰时,19岁的李明是一名雷达兵,因对枪炮机械感兴趣,李明鼓起勇气申请转到主炮班。一年半后,李明担任主炮班班长。

刚任班长时,一次主炮出现故障,李明没能查出原由,最后请来了船厂的工程师解难。李明说,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从那以后他开始拼命学习。

2015年,一次对岸实弹射击演练中,主炮抽筒装置启动开关扭簧断裂,射击被迫停止,按照正常操作流程,需要一定时间才可以恢复。

“真上了战场,敌人会等你吗?”随舰指挥员的反问,让李明在脑海里快速寻找解决方案。随后,李明找到女兵借了几个橡皮筋缠在一起,套在启动开关上。

面对大家的疑问,李明拿出工作中积累的数据笔记,图表一列、数字一摆:足够数量的橡皮筋可以满足应急使用需要。

在自制橡皮筋扭簧作用下,药筒抽出装置顺利完成了一次往复循环。

随着任务的锤炼,今年已经34岁的李明脸上已写满了坚毅和沉稳。但他说,每次主炮发射还是会紧张,以前是因为害怕心里没底,现在是觉得学无止境,不知道还有哪些新的挑战会出现。

“早就备好”的密封圈

如果说李卫华和李明所在的岗位是海口舰的“拳头”,那么王东和周帅所在的岗位就是海口舰的“两条腿”,他们负责舰艇的航行动力保障。

今年42岁的王东是海口舰巡航柴油机班长,也是舰上兵龄最长的舰员,大家亲切地称他“老王”。作为海口舰第一代舰员,王东对责任和担当的理解更为深刻。

2014年,海口舰奉命紧急出动执行搜救任务。在航行过程中,柴油机冷却器突发故障,一冷却芯的密封圈损坏。

这型密封圈使用率不高,这次又是应急出航,舰上原有备件已经用完。当其他舰员都陷入焦虑时,柴油机班长王东像变魔术一样从自己的小箱子里拿出一个同类型的密封圈。

原来,两年前,王东在清理舱室时曾发现一批小配件无人认领,在脑海中逐个零件对比后,申请将几个眼熟的小配件补充进了备件箱里,以备不时之需。

比王东小一岁的周帅,也是柴油机专业出身,调到海口舰后转为燃气轮机专业。

在海口舰组建前,南海舰队没有燃气轮机专业兵,这意味着周帅得从头学起。2004年,周帅被外派学习。当时一块去的都是专家、工程师,他是唯一一名战士。

上课的时候很多内容不明白,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向老师、同学请教,再回到房间反复琢磨。培训结束时,周帅满分通过结业考试。如今,周帅已在燃气轮机岗位坚守了十几年,海口舰从未因燃机故障,影响任务进程。

组建15年来,海口舰完成了亚丁湾护航、多国联演和各类演习演练等30多项。在任务中,这支队伍得到了锤炼,也激发了官兵的潜能,培养出一大批骨干。

“一艘舰的战斗力形成与士官密不可分。”某驱逐舰支队政委胡姣明说,“他们是战斗力生成的根基,有了他们,战舰才能拉得出、看得准、打得赢。”

指控技师周文明、舱段区队长邹雷、电子对抗技师吴斌、帆缆班长石晓兵……他们都是海口舰的高级士官、技术骨干,被称为海口舰的“定海神针”。

“有他们在,我放心。”海口舰舰长樊继功说。

(新华社海口7月27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