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如何完成生死迫降?听川航英雄机组讲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责任编辑:张硕
2018-05-20 09:31

近万米高空,破了一个大洞的驾驶舱,还迅速导致了的另外两个致命后果,一个是低温,另外一个,失压后驾驶舱内的空气会迅速流到窗外去,进而迅速导致驾驶舱内缺氧。

记者:这种冷之前,如果用温度来显示可能是大概零下多少?

刘传健:如果在9800米,温度,按理论算应该是零下40多度。

记者: 零下40多度?

刘传健:对。

记者:但是正常像你们驾驶飞机应该不会穿太厚的。

刘传健:对,平时。

记者:也是穿这样?

刘传健:对,也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客舱正常的温度,旅客应该是调到24度左右,我们平时驾驶舱的温度也在这个温度左右,比较舒适的一个温度。

记者:但是一下子温度从20多度,下降到零下40度,整个肢体的操作是否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刘传健:前期实际上我没有影响,因为前期我太紧张了,肌肉是非常紧张的,我真的没有感觉到。

记者:有戴氧气罩吗?

刘传健:有,我们训练里就有氧气面具,像刚才我说的一样,我想拿出氧气罩来戴,但是我戴不上。

记者:原因?

刘传健:风太大了,吹得我无法拿出任何东西,我把氧气罩拿出来了,无法拿起来。

记者:自己戴不上?

刘传健:对。

记者:没有氧气罩对你而言?

刘传健:当时没有意识到缺氧的问题,当时一心想把飞机操纵好,当时真没想到这个问题。

记者:完全要靠自我的那种,极限的挑战能力来控制,是吧?

刘传健:对,应该说这个时候我觉得,那天我下来的时候,这个地方我觉得应该叫意志力,我觉着这个是非常准确的一个词,意志力用在这个地方,非常恰当。

但意志力不能持续太久,人是有生理极限的。刘传健当时需要马上做的,是尽快降低3U8633航班到有氧气并且温度适宜的飞行高度,否则,机组人员就会被逐渐冻僵或者因缺氧而窒息,整架飞机以及119名乘客也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记者:但是底下的状况你知道吗?

刘传健:下面是山我知道,下面是山我的高度不能下到多低,我是很清楚的。

记者:你的底线是多少要下降?

刘传健:我的底线当时我心目中想的,第二机长没进来的时候,我想的是两万三千英尺。

记者:如果再下可能会和山体有一些。

刘传健:对,接近安全高度以下了,就可能有撞山的危险。

但在当时,飞机已经飞到了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由于这一带山地密布,山高大多在5000-6000米,飞机不能贴着山头飞行,至少要有600米的安全裕度,客舱一旦失压,最低安全高度必须保持在7300米左右,也就是23000英尺高度。

记者:要从三万多千英尺下降到两万三千英尺?

刘传健:对,没有出山就是两万三千英尺,我就不能再下了,一定要出山以后才能继续往下下。

记者:但是如果持续在那个高度上,这么操作不可能吧?

刘传健:也不可能,持续两万三千英尺也不可能,时间太久了,旅客氧气是有限的,温度很低,人体是很难受的。

特殊的航线意味着驾驶舱失压的飞机不能一次性下降到有氧气而且温度适宜的高度,飞行员必须要咬牙坚持在7千多米即23000英尺的高度上继续飞行,直到飞出群山到达盆地上空后才能再次下降。

记者: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稳定飞机的姿态往下降,当时气压产生了非常大的失压之后,气压对里面的压迫是什么样的?

刘传健:很强的冲击力往里灌,压迫感,为什么我们减速,为了这种压迫感小一点,对我们整个机体的伤害,会小一点,对我们人的伤害会小一点,速度太大了,吹起来会不会把后面吹裂,从这边吹过去。

记者:你说风,从风挡那儿直接吹到?

刘传健:后舱去。

记者:乘客舱?

刘传健:对,如果速度太大了,是不是会后面还会不会坏。

记者:你当时还想到这些问题?

刘传健:对,我当时想的主要就是这个伤害,这个风的伤害不要把我造成的伤害变成对我们机体造成伤害,我就想着减速,我前面也说了,我在大速度还是小速度,大下降率还是小下降率这一块我是非常纠结的,是我心里非常纠结的问题。

记者:为什么会纠结?

刘传健:因为我速度太大了下高度会快一些。

记者:快带来的问题副作用是什么?

刘传健:机组的安全机体的安全可能无法保障。

记者:怎么平衡这个矛盾做出最后的决策?

刘传健:对,所以我就说把这个速度选在我认为比较合适的,人相对能接受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相对的下降率小一点。

记者:这个是靠经验做的一个估值吗?

刘传健:不是靠经验。

记者:那是靠什么?

刘传健:是当时的一种状况,人感觉稍好一点那种感觉当时的一种状况,感觉来做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