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评估对手,不是看他的脾气,而是看他的底气,而底气是靠学习来提升的。
在蓝军研训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满广志在主持研究某模拟对象的营以下战术,参加研究的有营长、连长和相关机关人员。在侦察科长和蓝军研训中心的研究员介绍完有关情况后,满广志说:“这个模拟对象有一支执行特殊任务的分队,我们对它知之甚少。这个分队是什么编制?多少人?各带什么武器?什么情况下投入使用?一般部署在什么位置?如果长期防御,他们换不换班?多长时间换班?”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大家一时答不上来,有人说:“大约是连排级的编制,七八十人……”“停!”满广志打断发言说:“研究对手的编制、装备,要把大约、大概之类的词汇,从我们的‘字典’中删除出去,是多少就是多少,这些基本问题都搞不清,你依据什么模拟?更不要说神形兼备了。”
他说话的口气很和缓,但与会者都感到了沉重的压力。有个连长说:“我在××陆军学院学习时,有一位教员对这个问题有较深的研究,写过一篇这方面的论文。”满广志问:“有这位老师的电话吗?”连长回答道:“我可以查到。”满广志说:“你现在就去给他打电话请教,或者我们立即派人过去当面讨教。”
侦察科长李丙强对笔者说:“在这个问题上满旅长显得相当固执,非要一点一滴都搞清楚不可。”据他介绍,前面说的那个连长打通了老师的电话,听说蓝军旅要资料,他非常高兴,颇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慨,说:“这些东西在我这里只能用于授课,用于写论文,说穿了还是死的,而给你们,就能把死的变成活的。”他十分慷慨地把他的研究成果和有关资料传了过来。这件事过后,满广志对大家说:“我们有人老说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清高,不支持我们的工作,其实人家是要考察你,看是否遇到了知音。以后我们用了人家的资料,不能一句感谢就完了,要主动向人家汇报,我们是怎么用的,在蓝军建设和对抗演练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他就会愿意帮助我们。”就在这次研究会期间,他当场给有关单位的专家打了10多个电话请教、核实。满广志和大家一起,关在研训中心里整整三天,终于基本搞清了蓝军那个特殊分队的情况,然后满广志让结合战例,堆出沙盘,再把大家分为红蓝两方,先沙盘上推演,再带着分队到现地演练。
蓝军研训中心翻译了数百万字的外文原版资料,搜集的×军各类书刊、影像资料共8700余套,编出了《红蓝编制、装备对照参考》《模拟蓝军部队训练考核纲目》等,共3大类28种参考资料。人称“蓝军通”的徐武韬在接受采访时说:“要说研训中心的最大贡献,我看就是把蓝军的旅以下战术大抵摸清了,可以说填补了一些空白。”这么丰富的资料是从哪里来的呢?徐武韬说:除了上级有关部门和军事科学院以及各类军事院校的慷慨支援外,就靠全旅军官从导师、同学那里“淘”。按照满旅长的要求,虚心求教,主动汇报。其实,做学问的人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看到他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于实践。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人家就会主动帮助你。目前,研训中心已与数十个有关部门和院校建立了帮建关系,他们会定期给我们寄来相关资料。此外,还有不少资料是从公开出版物和网上“淘”来的。研究蓝军,就要像满旅长那样,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看到一点蛛丝马迹,就想探个究竟。
满广志来蓝军旅上任时,车上有个大箱子,沉得要命,什么宝贝?原来装的都是中外文书籍。尽管他的办公室和住的地方距离很近,他却在办公室的西南角支起了一张行军床。他每天看书到凌晨两点以后,困了就在行军床上休息了。高炮一连连长李青阳上尉去旅长办公室,看见他桌上摆着两本军事书,正在看的一本是《陆军直升机的运用》。旅长叫他来是要派他到防空兵学院调研请教,回来之后要把我们防空兵训练提高一个层次。他回来交给旅长一份7000字的调研报告,满广志认真看完后,批示给机关和防空营,要求认真研究,拿出改进我们训练的具体办法。他对李青阳说:“搞信息化,打现代战争,第一就是要认真地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训练成绩,再变成战斗力。”防空营根据这一调研报告,吸收院校的最新研究成果,改进了训练方法,在集团军组织的实弹考核中获得第一名,而其中两个连接收新装备仅71天。
原作训科长贾剑玮等4人陪满广志去北京开会,坐一台别克商务车。刚一上车,满广志就随手给每人一本书或杂志,说:“路上要走几个小时,时间不能浪费,看看书。”贾剑玮说:“像他这样坐到车上都看书的领导非常罕见。一次我陪他在北京开会,一共3天时间,他有空就去国防大学或军事科学院的书店里面转,看有什么新书就买回来。我算了一下,3天中他逛书店的时间超过了1天。”
在红蓝对抗演练中,蓝军的营、连长明显比红军“牛”得多。“牛”在哪里?能指挥合成军也!装步七连连长路林宽上尉给我讲了他指挥合成军的情况:“如果我负责打主攻,我至少要指挥五六个兵种,有步兵、坦克兵、炮兵、工兵、防化兵,经授权,还可以呼唤旅属炮群和直升机。” 红蓝对抗,之所以往往蓝胜红败,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是拳头打败了指头。一个连再怎么加强也不可能囊括这么多兵种,那就要靠委托式指挥,旅、营把部分指挥权委托给一线指挥员。说到这种指挥方式的来历,副参谋长董魏认为,这是贯彻满旅长提出的“知敌、像敌、学敌、胜敌”八字方针的结果。“在以往的演习中,旅级攻防战斗往往会编成多少群、多少队,每一个群、队都由旅里直接指挥,看似分工非常合理,包括了各个兵种和各种作战要素,似乎是合成了,但实际运用中往往还是单打独斗,捏不成拳头。通过借鉴外军和反思以往对抗中红蓝双方的教训,我们找到了一条按任务来合成的道路。接到作战命令后,根据敌情、地形等因素确定战术,确定每个方向的具体任务和指挥员,由这个指挥员提出兵力、火力以及协同、支援、保障的要求,旅里综合衡量和审核后,按他的要求配备兵力兵器,包括给他呼唤炮兵、直升机的权力,他指挥的是一支诸兵种合成的战斗群,什么破障队、火力队等,统统包含其中,完全有别于以往单一兵种的群队。”这样按任务合成编组,不仅大大减轻了旅指挥所的压力和忙乱,最主要的是,练出了营以下真正的合成战术,把营、连长练成了合成指挥员。
旅参谋长陈军这样概括满广志学习的特点:“善于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在理论上他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总结;在运用中他善于对接、善于创新、善于完善,用实践反哺理论的不完善。比如,对新型作战力量的使用首先必须弄通教材,但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很多教材中没有的情况,这就需要一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如此反复的过程。满旅长就是按这个过程带着我们一步步提高的。现代战争是物质和精神的比拼。对指挥员来说,归根到底是学习力的比拼,善于学习的战胜不善于学习的,这是一个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