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军情编者按:一位前双面间谍中毒案,引发了冷战之后最为严重的外交事件,也让人们突然认识到了一种叫做“NOVOCHOK”的神经毒剂。自古以来,人类死于非命的基本方法少得可怜,似乎只有两种:或被杀死,或被毒死。前者简单却极易暴露,后者隐密却复杂叵测。那么,对于未来战争又有什么启示呢?特别推荐著名制生权理论学者郭继卫文章。值得一读。
俄英间谍悬疑剧背后:战争攻防悄然变革,制生权争夺战开幕!
2018年3月4日,一位66岁老人和他的女儿在英国索尔兹伯里小城购物中心之外的一张长椅上离奇地失去了意识,连一名最早赶来的警员也很快昏倒了。英国警方认定这是一种名为NOVOCHOK神经毒剂袭击,矛头指向了俄罗斯特工——英美等多国与俄罗斯相互驱除外交官的大戏由此上演。
原来,倒下的老人是前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双面间谍谢尔盖·斯克里帕尔,他曾在暗地里为英国情报局效力,通过他的情报,俄罗斯密布在海外的间谍至少有300多人被逮捕或消失。他本人在被俄联邦安全局抓捕羁押后,经英俄交换被俘间谍而获释,在英国定居。
抛开间谍行业的江湖恩怨不说,仅就近来层出不穷的毒杀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担忧呢?
剑与毒:人类暴力的孪生子
在世界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当中,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不厌其烦地讲述着杀人的两大基本手段:丹麦国王老哈姆雷特被他弟弟克劳狄斯毒死,王子哈姆雷特挥剑误杀了其心爱姑娘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又在与其子雷欧提斯的决斗中双双被毒剑刺中,哈姆雷特临死前用毒剑杀死了叔父克劳狄斯,而他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
人类死于非命的万万千千,而基本方法却似乎少得可怜:或被杀死——物理手段;或被毒死——化学手段。仗剑,简单却极易暴露;下毒,隐密却复杂叵测。如果分析一下《哈姆雷特》中的这几件事:毒杀老国王基本实现了瞒天过海,只不过做到了人不知、却没做到鬼不觉,结果是鬼魂揭露了真相。剑刺大臣一剑毙命,自然也让王子陷入欠下血债的窘境。王子对叔父的毒剑刺杀双效合一、效果笃实,而从搭上两条年轻的性命来看,这可靠性也太差了。
这些结局,恰如其分地勾勒出剑与毒在实战中各自的优缺点。
2006年,还是在英国,前俄联邦安全局特工利特维年科因喝了一杯被人加了钋-210的饮料而丧命。此物为只可能在核反应堆生成的人造放射性元素,就这几毫克钋-210就价值高达3000万欧元,因而这也绝不是一般组织或个人所能玩得起的。
近年来,在这一类闹剧中最为“狗血”的是一场“真人秀”:
2017年2月6日,一名男子在马来西亚机场准备登机,突然走来两名女子,其中一人将一块湿布捂在男子脸上,之后迅速逃走。男子立即向机场保安求助,但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死亡。马来西亚警方称化验报告分析认定毒物为一种剧毒的有机磷酸酯VX(神经毒剂)。VX在《化学武器公约1997》以及《化学武器公约2005》第一清单中均被列为化学武器。
滑稽的是,直接施毒的两女子被捕后竟声称她们不知情,是来玩网络直播的,而真正的幕后凶手早已逃之夭夭。
看到“毒”的“优越性”了吧?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对一起起毒猎事件,无论怎么高度怀疑,经常是难寻真凶,甚至是死因真相扑朔迷离。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拿破仑与砷、阿拉法特与钋、尤先科与二恶英的真假离奇故事反复上演的根源。
仿生学激发二元利器横空出世
这次英国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地反击俄罗斯,主要是因为作案者使用了“NOVOCHOK”毒剂。这是前苏联在解体前不久秘密研发的一种二元化学武器,其作用比的VX神经毒气还强烈许多倍。
所谓二元化学武器,是将相对无毒或低毒的两种化学物质分别装放,维持稳定和安全的状态。一旦需要使用时将两种物质搅拌混合,迅速发生化学反应(10秒左右),生成毒剂。
这么黑科技的念头当初是怎么想出来的?原来是受一种“撒尿”甲虫的启发。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大森林里,有一种 1厘米大小的甲虫,叫气步甲虫。当它遇到敌害时,能带响喷射出一种恶臭液体,既能惊吓驱离对方,也具一定的腐蚀热炙致伤作用。科学家发现小甲虫体内有三个微室。一个微室里储有含苯二酚的液体,另一个微室里储有含过氧化氢的液体。常态下这两个微室里的液体相安无事。但是,当两室的液体进入第三个微室,与那里的有机催化剂混合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一瞬间变成温度高达100°C的毒液,并迅速射出。
利用这一工作原理,二元毒剂被制作出来,用在“定点清除”任务上,可靠性极高:一是便于携带,有利隐蔽,在使用前可谓神不知鬼不觉;二是使用者安全风险小,在混合前即使自己被沾染了也可以平安无事;三是“合体”后毒性作用强大,中招者往往是无药可救。
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一种新的猎杀思路:在世界上搞一种对所有人都是安全的东西,只在猎物那里成为大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