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正定|"近平同志把人民看得很重,人民也把他看得很重"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邱然 陈思 黄珊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02-08 10:54

“近平同志把人民看得很重,人民也把他看得很重”

——习近平在正定

采访对象:赵德润,1946年生。担任新华社记者期间,曾采访习近平同志写成通讯《正定翻身记》,发表在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上。2009年退休。

采访组:记者 邱然 陈思 黄珊

采访日期:2017年3月23日

采访地点:中央党校电视台演播室

采访组:赵德润同志,您1984年采访习近平同志的报道《正定翻身记》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也是他的名字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出现。可以说,这篇报道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赵德润:改革开放初期,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带领人民改写了“高产穷县”的历史,我有幸见证并记录了这段历史。我一直不知道这篇报道是“第一次”。十八大之后,《人民日报》推出一个重点报道——《七常委与〈人民日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个报道把每一位常委第一次被《人民日报》报道和署名文章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情况做了梳理。我后来得知,发表在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二版的通讯《正定翻身记》,是习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而习近平同志署名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同年12月7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1984年这一年,习近平同志两次上《人民日报》,这也正是他在正定干得风生水起的一年。

采访组:1984年您到正定采访,是上级派给您的任务吗?

赵德润:不是。一般说来,记者采写文章,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正定翻身记》这一篇不是“规定动作”,不是谁派的任务,而是我的“自选动作”。

1984年,我在新华社河北分社工作。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经济模式也正处于变革和争议的初期。石家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粮食高产区,而正定县特别突出,是河北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过黄河”“跨长江”的县,也是有名的“高产穷县”。粮食产量很高,老百姓却很贫困,甚至吃不饱肚子。实际上,整个石家庄地区都是这样的情况,只是正定更具代表性。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当时农村经济受“以粮为纲”的束缚。那个时候,新华社发过《从“极左”的影响下解放出来》等文章,主要报道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给农民更多自主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些报道有些是我参与的,有些是分社其他记者写的,在当时比较有影响。人们由此更加了解“以粮为纲”的禁锢,导致农村多种经营发展不起来、群众生活贫困等问题。例如,有很多地方不允许农民种棉花和瓜果蔬菜,为了保持“粮食高产县”的桂冠,粮食种植面积说什么也不能降下来;甚至有些地方,农民自己种了瓜,大队干部还要给犁掉,重新种上粮食。有一篇文章《毁瓜的风波说明了什么?》,专门批评了这件事。

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化变迁、新旧思想交锋、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识亟待转变的时代,我自己对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就一直寻找农村变革的典型。有一次,我参加河北省委一个会议,时任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同志向我介绍了正定县的变化,说来了一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思想解放,工作干得不错,很快改变了正定县的面貌。会后,我专门收集了正定县的相关材料,发现这个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群众收入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却没有掉下来。也就是说,这个典型的“高产穷县”保持了高产,同时也摘掉了“穷县”的帽子,发展工副业对粮食产量并没有产生不利影响。我眼前一亮,决定抽时间到正定一探究竟。于是,通过正定县通讯组长高培琦与习近平同志约好时间,就直接跑到正定去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