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
——习近平在正定
采访对象:张五普,1941年生。1982年至1985年,先后任正定县西兆通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2001年退休。
采 访 组:学习时报记者 邱然 陈思 黄珊
采访日期:2017年2月24日
采访地点:正定县张五普家中
采访组:张五普同志,您好!您和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见面,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了,请您讲讲当时的情况。
张五普:我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同志,是1982年4月6日。那时候,我在西兆通公社当书记。头一天,县里通知我说:“北京调到咱正定来一个新的副书记叫习近平,明天要到你们公社去听你汇报,了解情况,明天上午就到了。”我说:“行,明天我到大门口等着。”
上午8点多一点儿,习书记就到公社了。我当时在大门口等着,他从西边过来,高高的个子,骑辆旧自行车,穿着一身旧军装,穿着旧帆布鞋。我一看,没错,这就是习近平,跟县里同志给我描述的完全一样。
我向他问好,说:“习书记,欢迎你来!”
习书记微笑着跟我握手,说:“你好!”
我说:“你怎么自己一个人来?你认识道儿(方言,路)啊?你自己来,恐怕是绕远了吧?”
他说:“没绕远,这边人多,碰见人就打听道儿。”
我说:“过那个大沙窝,你自行车可不好走。”
他说:“那一段路,我是扛着自行车过来的。”
我说:“习书记,你辛苦了。走吧,咱上公社里头去。”
进了公社,我跟习书记谈工作,汇报生产情况。聊着聊着,一上午时间就过去了。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我领着他到公社门口一个小饭店去吃饭。这个小饭店,是我们公社唯一的一个饭店,是供销社办的,卖一些馒头、炒饼、烧饼,还有简单的小菜,没有肉。说是饭店,其实就是个小吃部。
我领习书记往小饭店走的时候,他问我:“咱们上哪儿去?”
我说:“吃饭去。”
他说:“你们食堂在哪儿?”
我说:“在后边。”
他说:“出去吃饭,我可不去。”
我说:“咱们这食堂,条件不行,你来了,我们一点儿准备也没有。咱们就到门口小饭店去吃,也很简单。”
习书记说:“不行,不行,不行,我到你们食堂吃,咱们一边吃一边说话。”
我当时就有点儿着急了,因为我们公社的食堂特别简陋,伙食做得也不好。我们食堂有个炊事员,就是我们从农村找的一个农民,人干净利索,老实可靠,会做个家常饭菜,但手艺不行,蒸馒头要看运气,有时候硬得跟砖头一样。习书记既然这么坚持要到食堂吃,我没办法,就硬着头皮领着他到了公社食堂。不过,那天也算凑巧,蒸的馒头还可以,不是太硬。炊事员用棉花籽油炒了个白菜,午饭总共就吃了这些东西。
我们吃饭的“桌子”,是公社院里的一块水泥瓦,下面支着几块砖头。没有椅子,我们就蹲在那儿吃,一边吃一边喝白开水。
我很不好意思,对他说:“习书记,你是从首都北京来的,我这么招待你,太不像话了。”
习书记说:“这挺好啊!还能吃到新鲜的白菜,我在陕北的时候,想吃口酸菜都很难呢!”
吃完饭,习书记说:“我把饭钱交了。”
我说:“习书记,这小事你就别管了。不占公家便宜,记我账上。”
习书记说:“这可不行,饭钱得交。”
馒头是4分钱一个,两个馒头是8分钱,炒白菜是1毛钱,一共1毛8分钱。习书记如数交了饭钱。
吃完午饭,我们就下到村里去调研。我俩骑自行车到了田边,当时的小麦长得还不到一尺高。社员们正在整地,准备播种棉花。
习书记看了看麦苗,说:“长得不错。”他又抓起一把土,说:“这个土真好,是典型的‘壤土地’。”
在植物学里,壤土地就是那种一半沙、一半黏,既透气、不板结,又不是太松散的土壤。我一看,习书记确实有农村工作经验,对土壤和农作物都很熟悉。
习书记对我说:“你们这个好地,夏季的生产一定要搞好。土质这么好,主要应该种粮食和棉花。争取创高产,绝对不能放松。”
我说:“你提得很好,我们一定认真落实。现在是一年种两茬粮食,上茬种小麦,六月收获,下茬种玉米,八月十五左右收获。棉花是一茬,在谷雨前后种,八月份收获。收完了棉花,又开始种冬小麦,头年种上,在地里过冬,第二年春天再长出来。”
习书记又问我:“河滩地你们现在利用得怎么样?”
我说:“现在河滩地主要是种瓜、种菜,种点儿花生、豆类、黄黏米之类的小杂粮,但产量比较低,河滩地种这些东西总是长不好,所以老百姓不太重视。”
习书记说:“还是要进一步重视,可别拿这不当回事儿。”
我说:“对于河滩地,有的老百姓还真有这个想法,用我们正定话来说,就是‘腊月三十拾个跑儿(方言,兔子)——有它也过年,没它也过年’。意思就是不缺这一口,有和没有都无所谓。”
习书记说:“可别这样。只要科学种植,请科研人员来指导,河滩地也能充分利用好。”
接下来,习书记还调研了我们社办企业的情况。我们公社有一家修配厂,小到修配农具,大到维修拖拉机,都可以搞,但经济效益一直不好。这个厂子的技术含量也不高,空气锤的气压经常维持不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这个修配厂有时候也为外边代加工一些东西,但有一搭没一搭的,也不怎么拿这当回事,思想意识还没有转过来。
针对这种情况,习书记对我说:“办乡镇企业,你们应该提高技术含量。你们离市区很近,可以到石家庄请技术人员过来指导,帮助你们提高技术。”
习书记把田间地头和企业都看了一遍,又回到公社听我汇报。我谈到以后整体的工作思路,说:“以后,我们要‘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十几名公社干部,下到各个村里面,每个村一两名干部。这些干部下去后‘一把抓’,生产、计划生育什么事情都要管。公社每个星期开会,大家碰碰头。回来以后再分家,各自按照分管的工作,再向县里汇报。”
习书记听了我的思路以后说:“这样不行,工作还是要分专业去抓。那些上岗好地,要想提高产量,你就要找懂农业的去专抓,创高产。那些河滩地,就要发展多种经营,让擅长这方面的同志去抓。公社要把企业管起来,管好,专门抓,专门研究企业经营的事。你们村里的修配厂,村里生产自来水管配件、小农具的企业,可以给城市做一些加工螺丝、钢筋的活儿,同时应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他又重复那句话说:“千万别拿这些事不当事儿。”
我们村有个生产玛钢的小企业。玛钢属于特种钢,硬度很高,又很有韧性,生产这种产品,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在原料配比等方面需要比较高的技术。我们农村小厂,技术不够高,生产的玛钢有的过关,有的不过关。因为质量不行,这个企业也不怎么挣钱。
习书记了解了这个厂子的情况后,对我说:“你要向石家庄市学习。请市里玛钢厂的技术工人,来给你们指导技术欠缺的地方,严格你们的技术指标、参数测定,把技术水平搞上来,提高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