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在这次调研中,给你们提出了不少建议。你们根据这些建议,具体做了哪些改进?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张五普:我们按照习书记的建议,到市玛钢厂请了技术员,果然立竿见影,我们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一下子就提高了。以前我们生产的玛钢,有时候脆,一砸就坏;有时候软,硬度不够。那个时候,玛钢很缺,房屋建筑用的暖气、自来水设施,都需要用玛钢。我们技术改进以后,质量提高了,产量也增加了,一个月能够生产一吨多玛钢配件,从那以后,企业的效益就越来越好了。
我们加强了专业化管理,依托石家庄,为城市服务,在搞小加工业的同时,为城市建设提供劳动力。那个时期,正好赶上石家庄发展城市建设,建筑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我们各村都组织壮劳力到石家庄去打工。但是我们农民到了城里,因为技术不行,当不上“把式”(方言,技术工),砌墙、瓦工等,大部分都干不了。一开始,就干技术含量低的活儿,边干边学,后来也出了“把式”,浇筑钢筋、砌砖、抹墙等等,这些活儿都可以干了。
在农业方面,我们根据习书记建议,到石家庄的农科所请了一些农技专家过来给我们指导科学种田。我们请来种子专家,帮助改良小麦、玉米、棉花品种;请来植物保护专家,帮助给农作物治病、治虫;还请来施肥专家指导合理施肥,让社员能够少花钱,提高产量。
最初,老百姓对这些专家还挺抵触,认为农民种了多少辈子地了,啥都懂,啥都会,城里人会啥?光看书本,到了村里,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但事实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这些专家确实在科学种田方面比我们懂得多,经过他们指导,粮食增产很明显,比如小麦原来一亩地收五六百斤,后来增产到七八百斤。棉花由过去亩产六七十斤,经过改良以后,超过了一百斤。好多农民觉得弄不成的事,专家一来,都给弄成了。农作物有一种很常见的病叫立枯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如果日常没有管理好,水和肥跟不上去,农作物就容易得这种病。专家来了以后,诊断症状,合理施治,很快就让农作物康复了。从那以后,老百姓对科学种田算是彻底服劲儿了(方言,服气)。
我们原来在河滩地种西瓜,请了个瓜把式(方言,种瓜的行家),但他总是留一手,种瓜技术不教给我们。后来,我们就按照习书记说的,请市里农科所的西瓜专家来指导、培训瓜农。专家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我们,让农民掌握了种瓜技术。
那时候,一般的事情,我们自己能解决就不去麻烦习书记。可是有一件事,不给他说还真办不成。我们公社有两个村养了五六十头奶牛,号称“奶牛村”,但养牛的农民卖奶却是个难题。那时候村里没有机动车,老百姓骑着自行车,后边驮着桶,一直骑到石家庄送到奶粉厂。这一路不但累,耽误时间也太多。早上去,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来。我说,这不行啊,太耽误时间,经济效益也不行。我就找到石家庄这个奶粉厂,跟他们商量,说:“你们能不能弄个收奶站?”他们说:“我们弄个收奶站,你们倒是方便了,可对我们又没什么好处。”因为这件事,我就去找习书记了,他跟石家庄市的贾然书记讲了这个事,由市里给这个奶粉厂做工作,后来就在村子里建了收奶站,奶粉厂每天用汽车把牛奶拉走,给村民卖奶带来极大方便。
我经常到县里找习书记,给他汇报公社的事,他每次见到我都非常热情。公社的发展越来越好,我经常给他写报告,他看了以后挺高兴。到了1982年底,我们公社的生产指标在全县排第一。习书记对我说:“很好!你们就这样干。”他还嘱咐我说,咱们县里发展“半城郊型”经济,为城市服务,多种经营,供应城市,但是农业这一块也不能丢,同时还要发展好牧副业。习书记对正定“半城郊型”经济这个定位很准确,非常切合实际,这是他充分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在他的正确思路引导下,全县都发展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