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习近平
(一)
1938年秋风萧瑟的时候,一个17岁的青年人踏上了西去的道路。
他出生在华北平原一个小县城的殷实之家,从小聪慧好学,读了中学。在当年那个贫穷落后的中国,他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苗子”。
他要去的地方,叫延安。他肯定是知道那个地方满地黄土贫瘠无比,比不上霓虹闪烁的重庆或者南京。
但他却坚信,延安是个有希望的地方,于民族,于自己。
经过三个月上千公里的徒步跋涉后,他和一群和他相似的人到达了延安。在那里,他们有了一个新的共同身份——抗大第5期学员。
环境比他想象的还要艰苦,原来一直生活优裕的他只有小米土豆来果腹,偶尔还要吃原本喂马的黑豆。
但在精神上,他却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有从湖南来的中年人会和他们坐在一起讨论抗战形势,有从四川来的老总会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打仗的经验,另外来自五湖四海的很多牛人也会和他们一起坐在地上打草鞋和学习。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和每个同学的才华和潜力也被精准地识别出来,有的被重点培养打仗能力,有的被重点培养群众工作……而他,在毕业后被选拔进了一个叫军委二局的单位。
他叫宋兆宜。这个名字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隐蔽在了风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