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救人还算值不值,世界将变得很可怕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徐东波责任编辑:康哲
2017-05-11 15:31

因为救人行为而引发社会价值观的讨论,在社会舆论场中并不鲜见。近日,23岁消防战士为救一95岁老人牺牲,在普遍赞誉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提出“23换95,到底值不值”。“值不值”的追问,对人民子弟兵来说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我们就来议一议这个话题。

道德问题岂能加减乘除

■徐东波

近日,23岁消防战士姚为君在扑救民房火灾中为救一95岁老人牺牲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在普遍赞誉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提出“23换95,到底值不值”。

因为救人行为而引发社会价值观的讨论,在社会舆论场中并不鲜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生张华为救掏粪老农而牺牲就曾引发社会大讨论,那场讨论也让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如今,过去了一代人的时间,“23与95孰大孰小”再次成为不该有的算术题。对于姚为君的壮举,大多数网络跟帖是痛惜和点赞,但争议之声同样不容忽视。有人说,别怪我自私,我觉得英雄亏了;有人说,23岁还可以为社会做很多事,不管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有些不值得;也有人说,也许他不知道要救的是95岁的老人,更不知道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值不值”的追问,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遵循的是等价交换、讲求回报等原则。但生命不是算术题,道德也不能用加减乘除来换算。买车买房需要也必须问问“值不值”,但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等道德行为,就不能用“值不值”来衡量。如果把市场经济的原则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很容易使人的价值观念异化,思想道德蜕化,该挺身而出时可能会退避三舍,该仗义执言时多半会选择沉默。

一位叫云苏辰辰的网友留言:“当时生死一线,哪考虑得了这么多。不管多少岁,都是条人命。与其在网上议论‘23换95’,不如多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换位思考,我们显得多么渺小,这样的事总要有人去做,不过恰好不是你罢了。”一位叫明明如月的网友发帖说:“如果救人时还要算值不值,那这个社会将变得非常可怕!难道说应该先救有钱的、年轻的、漂亮的、有本事的,而那些没钱的、年老的、相貌平平的、才资平常的就可以不救或后救?”这些留言很朴实,但很有说服力。人类社会之所以有“崇高”这个词汇,不仅仅是因为有对生命的尊重,还有舍生忘死、临难不苟等超越生命之上的东西。

牺牲的战士姚为君

“值不值”的追问,对人民子弟兵来说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有不少记者问那些“危难时刻显身手”的官兵:“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这些官兵几乎众口一词地坦言:“其实啥都没想,就是想把人救出来”。在人民子弟兵的心中,“人民”二字的分量比泰山还重。时刻准备为维护人民的利益而战,这是子弟兵的光荣使命和职业素养。抗洪大堤上“最美的睡姿”,火灾现场中“最美的逆行”,长江浊流里“最美的潜游”……“人民的需要”就是号令,哪怕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

别想“值不值”,只管“往前冲”。子弟兵的生命当然同样宝贵,但不论是见义勇为,还是抢险救援,人民子弟兵只会挺身而出、令出行随,不可能作出其他选择。对于一名消防战士来讲,必须义无反顾地去冲锋,至于“那个人有多大岁数”“值不值得冒险”等问题,是根本不会去考虑的。姚为君入伍后,参与了200多次灭火救援行动,认为在军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他勇蹈火海而不惧,为救群众献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理解英雄需要良知,也需要境界。面对英雄的壮举,我们唯有深怀敬意,崇尚追随,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而不应该在“值不值”的物质天平上打转转。当我们的周围多些“赞起来”的敬仰、“学起来”的赓续,社会风气必将日益清朗,我们的国家必将日益强盛。

火灾现场(资料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