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虽逝 精神永存
——对军报关于维和部队系列报道的阅读与思考
■张 磊
5月31日,我赴马里维和部队营地遭恐怖袭击,造成我国一名维和工兵分队战士牺牲。事件发生后,军报及时发声,连续报道了这一事件及其后续发展。一方面,有效回应了舆论关切,形成了对社会舆论及时有效的引导;另一方面,报道情真意切,传递了维和部队官兵甘于奉献、不怕吃苦的战斗精神,在展示中国军队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报道以情动人,让读者感受到维和军人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读者,在官兵中产生较大的震撼和影响。
挖掘精神,传递爱国奉献的正能量
对英雄精神的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事件发生后,军报及时发声,围绕“精神传承”这个主题展开了系列报道。在对申亮亮进行报道时,讲述了他坚决完成党、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任务,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的崇高精神,也展现了以申亮亮为代表的、在强军目标引领下成长起来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精神风貌。其中还通过一些细节,来展现英雄的人物形象。如“申班长上哨前还特意为我煮了一碗方便面”,郝长青说着说着泣不成声,这位在爆炸中轻伤不下火线的坚强汉子,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小小细节反映了申亮亮团结关爱战友的良好形象。再如《一名大国士兵的蓝盔情怀》一文中,讲述了申亮亮3次递交维和申请书的故事,并表示自己“等维和回来就结婚”,展现了烈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
在报道中,军报还以此为基点,报道了我维和部队在国外工作时的良好作风。如讲述了维和部队“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铁血精神”“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冲锋精神”,以及“牺牲奉献永不言悔的奉献精神”等,展现了维和部队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军报还刊发《继承英雄遗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文,讲述了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学员继承英雄精神的故事,表明英雄的精神已经在全军铺展开来,英雄精神的传承必将成为全军官兵践行强军目标的强大动力。
体裁多样,立体呈现维和军人形象
在新闻报道中,越是多元化的体裁,就越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也能够使得报道对象更为立体,事物形象就会愈发生动与饱满,受众就能更好的感受事物的状态和原貌。纵观军报这一系列关于维和部队及牺牲战士的报道,使用了多种新闻体裁,使得报道 呈现出多元化的报道风格。首先,军报使用消息体裁,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报道了我维和官兵在马里遇袭的事件,如《马里北部两处联合国设施遇袭致4人死亡》《三问联合国驻马里维和人员遇袭事件》《外交部发言人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分别就我国驻马里维和人员遇袭发表谈话》等,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向外界报道了这一事件,表明了我方的立场和态度,把握了话语上的主动,也遏止了谣言的传播。其次,在后续报道中,军报刊登一系列的通讯,对我国维和部队的现状、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介绍,如《如虹士气谱壮歌——从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履行使命看战斗精神培育》《甘为和平洒热血——从中国赴苏丹维和部队履行使命看牺牲奉献精神》《烈士走了斗志更坚》《一名大国士兵的蓝盔情怀》等文章,通过一个个事例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和牺牲奉献精神,让读者在事实中感受中国军人的优秀品质。再次,还刊登评论,如《用生命捍卫和平誓言》一文中,语气慷慨,既表达了对牺牲军人的深深哀思,也表达了中国对维护地区和平的坚定信念。多种新闻体裁相结合的报道模式,向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化的维和部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维和部队及维和军人的独特人格魅力。
水乳交融,独特语言风格感人至深
阅读这一系列报道后可以发现,整个报道呈现出独特的报道风格,从报道中既可以看到中国军人慷慨激昂、壮士出征的如虹气概,也可以感受到对同胞逝去的那种悠长、哀婉的心情。如在《如虹士气谱壮歌》一文中,主要描述了在利比里亚的中国维和部队面对骚乱、疾病、恶劣环境时,不畏困难,敢打敢拼的军人品质,整篇报道的语言干净利落,充满了军人的豪情壮志。如“关键任务顶得上,动荡之时靠得住”“战斗力从来都是以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铁血精神为支撑的。我赴利维和官兵受领任务从不讲条件、从不打折扣。在他们的任务清单里,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没有攻不下的山头”。还有一些直接引语,如“哪怕倒下,也是向前的”“我们不上,谁上”等等,都表现出中国军人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勇气。同时,在一些报道中,对同胞逝去的哀思之情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如《烈士走了斗志更坚》一文中,以“尼日尔河缓缓流淌,夕阳在河面上泛起一片金黄”“不远处的哨位上,哨兵的身影模糊可见。仰望夜空,繁星灿烂”,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与勇士的逝去相互呼应,营造出了一个低沉、哀婉的环境。同时,引用了一些古诗词,如“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为报道增添了几分文学色彩,也借此表达了对英雄的深深怀念和对英雄精神的传承。正如文中所说的,“板房碎了但军心不碎,哨楼垮了但意志不垮,勇士走了但精神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