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
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烈士纪念碑的题词。
狼牙山,位于河北易县境内,属太行山脉,东西走向25公里,南北间15公里,有5陀36峰,因其群峰酷似狼牙而得名。1941年秋季,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反击日、伪军大规模“扫荡”中,其所属第1军分区一部曾在这里进行过一次著名的战斗,即狼牙山战斗。在这次作战中,第1团第7连第6班的五位战士,为掩护根据地党政机关、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以寡敌众,英勇抗敌,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宁死不屈,跳崖殉国,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战斗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较量。
1941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新上任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第1、第12军等部6万余人,连同纠集的伪军1万余人,采取“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等战法,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和平西区发动了一次历时两个月的、规模空前的大“扫荡”。这是日军全面侵华期间在敌后战场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日军企图通过这次“扫荡”,消灭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这块抗日根据地。
日军发动这次大“扫荡”,是有其深刻背景的。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为打击日军在华北推行的“囚笼”政策,缓解国内日益严峻的抗战形势,克服国民党顽固派的妥协危险,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起了一次战略性的进攻战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八路军即作战18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6万余人;拔除日伪据点2900余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百团大战对日军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就连日军方面也不得不承认,百团大战“取得了奇袭的成功”“给了华北方面军以极大打击”。百团大战结束后,日军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于1941年开始调集重兵对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的残酷“扫荡”。同时,还连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及野蛮的“三光”政策,并加强对根据地的封锁、“蚕食”,企图通过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彻底消灭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以达其巩固华北占领区的战略目的。由于日军疯狂的进攻,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华北敌后抗战自1941年起进入了严重困难时期。
1941年,日军出动兵力在1000人以上的“扫荡”有69次,出动兵力在1万人以上的“扫荡”有9次,其中就包括纠集7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的这次秋季大“扫荡”。日军方面将这次作战鼓吹为“百万大战”,以示对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的报复。
在日军调集兵力、为“扫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准备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就判明了日军的企图,并发布了准备反“扫荡”的作战训令。8月中旬,日军“扫荡”开始后,聂荣臻指挥所部采取内外线结合、广泛开展游击战的方针,展开反“扫荡”作战。至9月中旬,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先后跳出日军的合围圈,并多次予日军以有力打击。与此同时,八路军第129、第120师等部分别对当面之敌发起进攻,以配合晋察冀军区的反“扫荡”作战。
9月23日,日军包围了狼牙山下的南淇村和北淇村,以活埋、枪挑、剜心等残忍手段,残杀了两个村子的数百名群众,并放火烧毁了两个村子的大部分房屋。据日军方面的战史记载:此次秋季“扫荡”作战,“方面军为了消耗、困死该地区的共产势力,以主力参加作战,采取了彻底的封锁和消灭共军及其根据地的行动”。日军在狼牙山南、北淇村的暴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在日军整个“扫荡”期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共伤亡6000余人,房屋被烧毁15万余间,粮食损失约6000万斤。
9月24日,日、伪军出动3500余兵力,分多路合围、“清剿”狼牙山区。由于狼牙山山势险要,地形复杂,所以在历次反“扫荡”中,狼牙山周围群众和邻近几个县的党政机关经常在此隐避。此次转移至狼牙山的群众、游击队和党政机关有几万人。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得知此情况后,于当夜以第3、第20团猛攻管头、北娄山、松山和周庄一线,成功地调动了合围狼牙山区的敌人,使九莲山至沙岭子一带出现了大约二十里宽的口子,从而使被围军民得以从日军合围圈的这个缺口中向外转移。据时任第1军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同志回忆:狼牙山区被围人员的转移是由当时正在狼牙山上养病的第1团团长邱蔚同志指挥的,“他把担任后卫、掩护地方党政机关和乡亲们突围的重任交给了七连。根据我的意见,他要七连等大家安全转移后,留下一班拖住敌人,最后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