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征兵碰上牺牲
——从“申亮亮效应”看应征青年对崇军尚武的价值认同
■张应龙 辛振乾 本报记者 魏联军
不是每一只蝴蝶振翅都能引发飓风。
蓝盔英雄申亮亮的“回家”,近日在大江南北引发对军人价值关注的“蝴蝶效应”。“亮亮”,成为人们对军人最深情的呼唤。
6月中旬,记者穿行于申亮亮家乡——河南焦作市都市乡村采访,应征青年们的所思所想,催人深思。
当“牺牲”的字眼刷屏,你是否还愿意携笔从戎?
考场,在这个多雨的6月,牵动着人们众多关切的目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参加高考学生940万。
走出课堂和走进考场的1705万莘莘学子,都在规划着人生理想。
这是一个生死战场,也是一个精神考场,两名中国士兵用鲜血和生命答卷:万里之外,蓝盔英雄申亮亮血染哨位;边境线上,排雷工兵程俊辉捐躯雷场。
在征兵宣传关键阶段,当“牺牲”的字眼刷屏,对于征兵工作,会不会有冲击?一些人武部领导一度很忐忑。
11年前,在温县温泉街道办事处武装部,申亮亮穿上新军装,千里赴戎机。
谈及这个话题,该办事处武装部部长马军直言:“影响确实有,但积极大于消极。”他以数据为例: 5月底,42人报名应征,目前已增至57人,没有一人打退堂鼓。
与申亮亮同村的应征青年任坤,今年从温县职业教育学校毕业。他说:“亮亮哥把命都豁出去了,我这时要是当逃兵,是给他抹黑,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郑抗洪是温县实验高中一名往届毕业生。当年,他呱呱落地时,数十万解放军官兵正在长江大堤用血肉之躯抗洪。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爷爷给他起了这个名字。郑抗洪家境较好,然而,他不想要唾手可得的安逸,一门心思要当兵。原本很支持他的父母,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找他推心置腹:“万一你到部队上有个闪失,我们下半辈子可咋过?”
郑抗洪急了:“你们能不能让儿子有点血性?!”最终,他的坚持占了上风。
表面波澜不惊,内心不免也有碰撞和纠结。记者对温县60名应征青年问卷调查,有49人认为,申亮亮的英雄事迹激发了从军报国热情;有11人表示,父母及亲友同学确实有些担心。
“入伍动机多元化,是正常心理反映。”焦作军分区刘新旺政委认为,不能苛求每个适龄青年心中都怀着十分崇高的理想。哪一代人入伍前都可能揣着自己的“私心杂念”,关键是要因势利导。
焦作军分区干休所参加抗战的老兵葛保亮说:“我当年参军就是为了吃饱肚子,以后慢慢地才懂得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