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1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这是习近平在校园观看北大师生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青春诗会时同朗诵者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摄
三要寻找共鸣。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写作、讲课、讲演、报告或培训等活动中,如果不能做到自己在场、对方在场,就要寻找能引起听众产生共鸣的故事,缩短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激发受众的共同体验。习主席在谈到宣传思想工作时也多次强调,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习主席在众多讲话中,都非常注意用恰当的故事来激发共鸣。谈及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用每个人都有体验的保健性体检来比类,以激发共鸣:人在现实中,难免受到各种病菌的侵蚀,所以要经常检查身体,及时发现和排除病害,对于有些重大疾患,还必须下猛药,经常性的、集中性的先进性教育都是为了强身健体。显然,用常识性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高大上的道理,就远比纯粹从理论层面进行阐述,要更容易激起受众的共鸣。极富生活气息的故事能够触发每一个人的感同身受,远比讲一番大道理来得实在、入耳入脑还接地气。
习主席在26年前谈及领导者的修养时,用孔子学生捡缨丢命的故事来说明应该如何实事求是地坚持原则:如果因为头盔上的缨掉落、认为有损气节而宁愿低头去捡以致被刺死,这是迂腐;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在原则性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要讲策略。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故事,抽象地谈如何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讲究策略,则很难深入人心、激发共鸣。
这三点,是笔者在阅读学习习主席的著作、讲话时的体会。事实上,讲有趣的故事也适用于面向学员的讲课。在所听过的课中,凡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课,莫不是出自善于讲故事的老师。如果讲话、讲课、演讲或者报告枯燥、干巴巴,不考虑学员的感受,必然是失败的。理论、大道理无须长篇大论,在关键时刻点一下就足够了。学员乃至官兵都是具有思维能力的,要让他们自己从故事中去找寻收获意义,去归纳形成结论。在课堂上讲好故事,用故事串起整堂课的主旨,只是在关键时刻点一下故事所蕴含的理念、哲理、道理、理论或者意义,就像写小说时的欲言又止,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并且,故事还可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有助于听众记住、理解并回味。
讲课也要像讲故事,这一点不但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同样适用于理工类科学。钱伟长曾高度赞扬叶企荪的授课之道:“讲物理概念的发展和形成过程特别深入,引人入胜。”事实上,对于理工类课程,如果能在概念、定理、公式、理论的介绍中讲清楚其发展历程,展现真实的科技是如何走向正确和真理的,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理论等的渊源与流变、内涵与特性,而不只是记住一些枯燥的公式、定理,一些孤立的层积式事实。北京大学曾经的大师吴有训、当今的名师陈秉乾都是以这样的讲课方式影响着广大学生。
无论是即将奔赴部队建功立业的学员,还是留守院校在教育一线耕耘的教员,都应该跟习主席学学讲故事,讲好故事。
(作者:李泉灏,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员营;刘艳琼,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国防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