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上讲:“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意为行为违背纲常伦理,这样的人难以长久立身在这个世界上,很快就会消亡。而“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就是这句话的最佳下联,它警示我们:若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与其职位不符,很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道德标准或水平不很高,自我感觉却很好。在各自的岗位上,几乎没有表现出与身份相匹配的道德感召力,多见鲁迅讽刺的“劣根性”。因故,有识之士不禁为之悲叹。
东汉张衡在《应问》中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德崇、智博,是君子的标注;追位、羡禄,是德不配位之人的通病。
无德之人最是“唯物”,利益是他们的永动机。欲望太高而智商太低,贪心太多而良知太少,成全了他们内心永远的不平衡。他们无操守而有心机,无灵魂而有手段,无是非而最是非。投机钻营是他们立身立世的惯用手法。
其实,一个人没有与职位相匹配的德行,结果不言而喻。“老虎”“苍蝇”一起打以来,落马的省部级干部可谓不少,“摊上事”的司局级官员则更多。这些人一遇“情况”,便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稍有风吹草动,自己先胆战心惊。这样的生活状态,焉有幸福可言?如此的焦虑与恐惧,就是德不配位的副产品。
德不配位,不仅是一种穿越内心的折磨,也是一种难以摆脱的惩罚,更是一场祸及子孙的灾难。违法乱纪者,没落马前,自己纠结,又无法和家人倾诉;落马后,自己不纠结了,家人又无法和别人倾诉。他们的病,连最高明的心理医生都无法治愈,只能让惩罚本身缓解。总之,这是一场环环相扣的祸患。因为,欠下历史与人民的账,迟早得还。
记得那年,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受贿案公开审理。开庭前5天,他76岁的老父亲去世,75岁的老母亲一遍遍地说:“做啥子官嘛?”那位两手老茧厚厚的母亲,说的话虽然略显偏颇,对她说得不全的话,我们得知道补上——“儿啊,你德行不够,做啥子官嘛?”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诚哉斯言,人皆可鉴:要做崇德向善的践行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认真真干事,老老实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