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谡失街亭谈用人错位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徐福林责任编辑:吴昊
2015-08-10 04:08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从领导者用人角度分析这则故事的教训,诸葛亮用人思维上的错位,是直接导致这一历史悲剧发生的最大因素。领导者用人的核心莫过于知人善任,用人错位就会让人才变成庸才,让好事变成坏事。而诸葛亮用人的错位究竟在哪?

在识人上,见其长未识其短。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用人就是要见长识短。马谡长期在诸葛亮身边当谋士,他的长处是出谋划策,短处是缺乏实战经验。而诸葛亮却恰恰忽视了马谡才能的长短,一纸将令把他推向了领兵打仗的主将位置,导致街亭一仗的失败。这提示我们: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因此,我们在识人上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谋事的思路、干事的态度、成事的环境来全面考察干部,把那些蕴藏潜能的干部及时挑选出来;要用实践检验干部,在实战演练、重大任务中考察干部的品行和才干。只有识准人,才能为部队建设添薪加火。

在用人上,扬其短而避其长。用人贵在人事相适。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再三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言下之意,马谡是个好谋士,不是一个好主将。诸葛亮却将刘备之言弃之云外,不顾马谡才能的实际,片面认为好谋士必定是好主将,失街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提示我们: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上,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在干部使用上,我们必须避免诸葛亮在用马谡上的失误,要扬人才所长,让每个人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扬长还必须避短,如果干部的短处足以抑制其长处的发挥,或与他本职工作要求相冲突,那就不能仅仅是消极容忍,而应及时作出适当的组织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大批好干部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才能使大家的聪明才智充分释放出来。

在育人上,固其长未补其短。马谡长期跟随诸葛亮身边,在谋略上深得诸葛亮的真传,但长期机关工作让他缺乏基层实践这一课。没有基层实践,终究是纸上谈兵。这提示我们,要强化干部实践锻炼,积极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平台;年轻干部应多在基层“墩墩苗”。现在,我们基层干部多数是出校门进营门,缺少当兵的经历,缺乏基层的经验。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军政互换、指技交叉、基层机关交流等方式,将干部置于不同岗位锻炼,丰富任职经历,增强全局观念、领导能力、指挥水平;通过置于艰苦环境、关键岗位、敏感事件中摔打,提高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能力;有意识地将其安排到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练心智、增长才干,检验他们信念是否坚定、政治是否成熟、头脑是否清醒;结合抢险救灾、应急处突等任务,检验能否独当一面、统筹协调、临机决断;结合重大演习、重要行动等任务,检验纪律是否严明、作风是否过硬、意志是否坚定,并通过及时纠偏,促进干部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解放军报》2015年08月10日 04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