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
“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7月12日,中国秘密探询美英两国是否愿意出面调解。在诸列强中,数英国在华利益最多,所以英国态度最积极,迅速拟制了一个由英、美、法三国联合调解的计划。美国看了计划,反应冷淡。美国国务院认为:“此时以调处者的身份采取任何措施都为时过早,都是不明智的。”
美国对日本侵华的反应为何如此淡漠?如果从“国家利益”这个角度去观察,一切便豁然开朗。正如二战时期美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乔治·凯南所说:“纷繁复杂的外交政策问题以国家利益为焦点便可变得有条有理;只有用国家利益的概念才能解释国家及其政府的行为。”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美国没什么实质性反应,或许可以解释为美国在该地区利益不大。毕竟,在美国在华利益版图上,最大的是上海,占三分之二;其次是天津和香港,占四分之一;而东北和其他地区加在一起,仅占十分之一。所以,当中国驻美大使施肇基请华盛顿出面调停时,美国代表项白克毫不犹豫就拒绝了,理由是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不会使美国蒙受多大损失”。
那么,当日本势力开进上海,直接影响美国在华主要利益,美国又会怎样反应呢?
日本第一次进犯上海是1932年初,使列强在沪利益受到威胁。美国国务卿史汀生除重申美国的“不承认主义”外,还暗示美国要动用经济甚至军事制裁。不过,国务卿公开自己的主张可能未请示总统,以致胡佛讽刺史汀生“像一个武士而不像一个外交官”。
因担心日本“误解”,胡佛指示副国务卿卡索发表演说,明确宣称美国无意对日本进行制裁。其实,日本在上海生事只是为了转移东北的视线(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引起国际舆论谴责),并非真的要拿下上海。所以在英国等调解下,日本见好就收了。
1937年8月13日,战火再次烧到上海,与5年前的“上海事变”相比,这次时间长多了,规模也大多了,对美国在沪利益的威胁也严重多了。蒋介石想复制当年在上海借助列强调停成功的往事,不料1932年的“橘”到1937年却变成了“枳”。
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南站,正在候车的200多名中国民众当场死亡,伤者不计其数。照片上丧母的幼儿满身是血,坐在轰炸后的废墟上嚎啕大哭。
为了使美国有时间进行外交调停,蒋介石在战场上硬是撑了3个月。可惜,美国的几次表演让蒋介石一次又一次失望:
8月18日,英国提议将上海划为“中立区”,由英、美、法三国共管,美国不愿支持。
8月20日,中国请美国在国联开会时帮忙说几句话。美国国务卿赫尔表示,美国该说的话已经在7月16日的声明(只是口头上表示“希望中日两国不要诉诸战争”)中说过了。
9月中旬,在国联大会上,美国为了不得罪日本,甚至不敢承认日本的行为是侵略。
10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对记者说:“‘制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表示无意对日本进行制裁。
11月,九国公约会议,日本不参加,美国不施压。
与其说美国绥靖日本,不如说两国勾搭、交易。日本答应尽力保护美国在上海的利益,美国报之以李,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枪炮声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