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战共识下的委托式指挥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胡有才责任编辑:康哲
2015-06-09 04:15

信息时代随着信息获取、处理、传输能力的提升,在不需要离开指挥所的情况下,指挥员即可对作战行动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极大地推动了作战指挥向上集权。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以向下授权为主要特征的委托式指挥,也应转变为基于作战共识下的委托式指挥,以有效应对信息化条件下复杂战场态势,提高指挥效率。

基于作战共识向下授权,使指挥系统适应复杂战场。信息时代,通过平时联合培育、军兵种协同训练,战时建立信息网络交流平台、优化共同谋划参与决策模式等措施,各级指挥员、战斗人员可对战场态势、作战企图、作战方法等情况达成共识。通过达成作战共识,可对各级产生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各级作战行动与指挥活动的主动性和自适应性。信息化条件下的委托式指挥,就是在达成作战共识下,上级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向下授权式指挥,以有效发挥一线指挥员处在战场最前沿的优势,围绕总的作战意图,快速定下决心、采取行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最大限度驾驭战场不确定性。一旦战场出现意外情况,在没有上级参与的情况下,下级指挥员能够积极寻找战机、创造战机、利用战机,主动指挥、灵活指挥,有效应对“迷雾重重”的信息化战场,提高指挥效益。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就强调“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极大地提高了指挥效率,适应了变化多端的战场态势,取得较好的作战效益。

实施有约束的自主指挥,最大限度发挥指挥员创造性。指挥员的创造性是无穷的,正如二战名将巴顿曾说过的:“永远不要告诉人们如何做,只是告诉他们做什么,他们的创造力会令你吃惊。”巴顿率领第3军在欧洲战场纵横驰骋时,他的作战命令自始至终不超过半页纸。基于作战共识下的委托式指挥正是为了充分发挥下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作战效益的主动选择,它重在明确作战总企图和作战任务、有关作战规则和责任的基础上,下级指挥员有权决定攻击方向、兵力使用和行动方法,并进行临机处置。这种委托式指挥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重在发挥下级在规则责任约束下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完成作战任务,达成作战目的。

动态事件驱动指挥实施,极大缩短指挥周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对象多、作战节奏加快,指挥任务需求呈几何级数急剧扩大。面对复杂的战场态势,依然强调高度集权,将大大延缓指挥周期,无法适应战场需要。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中央司令部面对复杂的战场态势,仍然过多关注所有战术细节,不仅影响了其对战役全局的整体判断与谋划,且延误了战机。实施基于作战共识下的委托式指挥,是以战场“动态事件”为驱动实施指挥,各作战单元根据战场不断变化的态势,以作战总企图为依据,以事先规定的“规则”为参照,实施快速、主动指挥,作出反应。实施这种指挥,价值判断统一可以减少决策延时,提高行动速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级指挥员及指挥机关的工作负担,超越对手指挥周期,从整体上提高指挥效率。

基于信息网络导控,确保作战总意图有效达成。基于作战共识下的委托式指挥并不否认控制的重要性。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如果没有集中统一的控制协调,就难以实现各军兵种作战力量的集成,不可能夺取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胜利。基于作战共识的委托式指挥可依托无缝的指挥信息链路实现实时指导和调控,以集中作战效能、实现作战意图。通常,指挥员在明确作战意图和任务、分配作战资源后,根据战场态势,依托无缝链接的指挥信息链路适度调控、监督指导、适时纠偏,依据变化的战场情况动态及时通报最新战场态势、调整作战资源、组织协同,重新形成集中的作战效能,确保作战总企图的实现。

(《解放军报》2015年6月09日 06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