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后勤法治建设的瓶颈问题
后勤法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敏感度高,应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从问题着手,难处开刀,以点带面,整体提高。
解决好“部门立法”问题。长期以来,我军后勤在法规制度建设上政出多门、各唱各调,导致法规林立,但体系性兼容性可操作性不强,存在交叉冲突、争权诿责等问题。可考虑设立后勤法制专门机构,归口负责和协调后勤法规制度的起草、审查、监督执行,从源头上根除部门利益法治化弊端。本着适度超前、衔接配套原则,抓紧制定完善战备储备、物资采购与供应、军费拨付、合同管理等重点领域,后勤军民融合、后勤力量走出去、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以及海上、太空、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后勤准备与保障的法规制度,填补后勤法治“空白”。建立后勤法规制度定期清理机制,对现行后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标准规范等进行梳理和更新,提高实用性和适用性。
解决好“权力失衡”问题。近年来后勤领域违法犯罪案件屡屡发生,主要是后勤资源分配审批、财物动用、检查监督等权力过于集中,业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应强化权力规范和制约,明晰各级各部门职权边界,刚性约束领导干部的后勤行政权限,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实现后勤决策与执行、计划与承办、管事与管钱等权力相分离。落实后勤重大决策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机制,规范细化决策程序、标准和责任,保证各项决策“阳光操作”。把法治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考察各级抓后勤实绩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必要尺度,使权力运行始终置于法规约束中,防止权力行使越位、缺位和错位。
解决好“执法失范”问题。法规制度的价值和生命在于执行。后勤管钱管物管工程,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事项多,在资源配置和调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执行法规制度。当前最紧迫的是整合现有后勤各级各行业部门执法资源,建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监察机构,明确执法主体的职责权限、执法行为和程序,对后勤法规制度运行的每个环节、每项内容进行细化量化,全面调控执法行为。实施常态化检查督导,适时纠偏纠错,对违反法规造成重大损失的,严格追究单位和个人法律责任,尤其是对大额经费开支、大宗物资采购、大项工程建设以及军用土地转让、空余房地产租赁等重大敏感事项,实行终身责任追究,维护法治的权威性。
塑造后勤法治建设的基础支撑
当前,我军后勤法治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不断谋求持续建设新优势。
端正后勤法治建设指导。随着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各种深层次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显现,困难挑战增多,必须应时顺变,与时俱进确立科学建设指导,以问题倒逼推动后勤法治建设。应谨防“利益锁定”倾向,避免个人或部门以完善规章为名,行以权谋利之实,以法圈利,进而固化其既得利益。谨防“边际效用”递减倾向,重视加强后勤法治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论证,避免法规层层加码、效用层层递减,导致资源浪费。谨防“内卷化”倾向,从解决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突出矛盾、官兵反映强烈问题、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入手,加快相关法治工作,避免因忽视法治的优质效益,而造成矛盾问题不断积累内卷,形成更大风险。
创新发展法治后勤理论。先进的法治后勤理论是后勤法治建设的风向标。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后勤法治建设的特点规律,从理论层面弄清楚法治后勤是什么、怎么建、建到什么程度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信息化条件下后勤组织指挥、保障力量运用、资源调度使用等方面的法规应对,破解新军事革命中法治后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推进后勤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路子等,与时俱进地形成向法治后勤进发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注重理论成果的转化运用,参照地方的项目制模式,把后勤法治建设具体分解为若干个可操作的具体项目,按照项目动议、立项论证、审议批准、效果评估等实施流程来运作,经评估达到预期指标要求的,才可正式结项,进入下一个项目,实现建设的滚动推进和深入发展。
增强后勤人员法治素养。“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与其他军事领域相比,后勤系统人员构成多元,与地方交往广泛,法律关系复杂。应把后勤官兵法治素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等形式,加强法律知识和法规制度学习践行,提高遵法守法、依法办事能力。针对后勤法治工作队伍数量规模偏小、来源渠道偏窄、素质偏低等实际,科学设定培养目标、素质标准、类型结构等,拓展培养渠道,建立与外军合作交流机制,努力培养后勤法治工作人才。各级领导干部应坚持依法履职,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始终明规于心,守规如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当好法治后勤的推动者和执行者,营造后勤法治建设的浓厚氛围。
(《解放军报》2015年6月0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