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后其天皇制是怎么“被保留”的?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王洪续 蔡斌责任编辑:康哲2015-05-20 15:11

插图:李宇阳

“天皇制”得以保留的原因

战后象征天皇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统治机构的连续性,思想、心理、传统权威意识的连续性都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天皇和皇室自身努力树立“大众天皇制”的形象,统治集团从政治利益的需要出发不断加强和恢复天皇的地位与权威,国民中间仍潜藏着对天皇制的传统感情。

二战后,盟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10月4日发布自由指令,拉开了从思想意识领域清除天皇神化意识的序幕,强调了取消对政治、宗教自由的限制。

鉴于盟军总司令部和日本国民的意志,裕仁天皇于1946年1月1日向国民发布《人间宣言》,否定了“天皇为现世神”,确定了自己“人”的地位。表面看这是否定了天皇的神性,但实际上该诏书却非常巧妙地维持了天皇的神性,维护了天皇是“神裔”的观念。

1946年《日本国宪法》的公布,给日本投降后展开的有关天皇和天皇制的争论,基本上打上了“终止符”。同时,新宪法的有关规定是基于美国和盟军总司令部既要铲除旧有天皇制,又要保留天皇的原则制定的。这种制宪指导思想上的矛盾,必然会在宪法中,以及宪法与现实的矛盾中反映出来,导致战后日本政治领域中出现了有关天皇问题的种种奇怪现象。

战后以来,为加强天皇的地位和权威,日本上层统治集团恢复旧天皇制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1948年10月,吉田茂第二次组阁后,明目张胆地要复活某些旧的传统制度;1950年,美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美国和盟军总司令部放弃日本非武装化政策,要求日本重新武装;1952年4月,《旧金山和约》生效,日本恢复了主权。盟军总司令部撤消,但美军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继续驻扎日本。

据渡边治所著《日本国宪法修改史》(日本评论社1987年版)介绍,为实现天皇元首化必须修改宪法,为防止民众反对,吉田内阁、鸠山一郎内阁、岸信介内阁相继以“自主宪法”为名,渐进式修改宪法,意欲将“象征”天皇变为元首,将 “放弃战争”变为“自主防卫”。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参拜靖国神社成为复辟旧天皇制的具体行动之一,同时,另一项复辟的小伎俩也着手实施——实行“年号法制化”运动。自明治以后日本的年号实行“一世一元制”(一代天皇一个年号)。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裕仁天皇年号仍延用“昭和”。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裕仁年老,然而新的《皇室典范》等并无年号的规定,政界上层和神道系统的人物十分担优,积极主张应使年号法制化。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1979年6月由国会通过了年号法案,成为抬高天皇权威的一次大飞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