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日军炮击卢沟桥畔宛平县城。
欧洲
要大炮不要黄油
纳粹将德国纳入战争轨道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遭受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在此期间,德国法西斯势力——希特勒纳粹党利用人们的不满情绪,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周密的组织工作迅速崛起,于1932年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纳粹党是以种族主义、民族复仇主义、扩张主义和反对革命为宗旨的极端反动的政党,其最终目标是颠覆一战后国际秩序,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建立统治世界的德意志帝国。在经济危机中,纳粹党大肆鼓吹“砸碎凡尔赛和约的枷锁”“恢复德意志帝国昔日的辉煌”和德意志种族优越论等,并争取到德国封建容克军国主义势力、大资本家及垄断财团的支持。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德国进入法西斯专政时期。
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格的军事限制,规定德国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不得拥有海军,不得组织空军。因此,对希特勒来说,突破凡尔赛和约是构建战争体制的关键一环。在提出与英法享受同等军备待遇遭拒绝后,德国于1933年10月14日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后又退出国际联盟。1934年8月,希特勒密令在一年内将德国陆军扩充到30万人,海军扩充1倍。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复义务兵役制,建立现代化空军,公然推翻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队的限制。6月18日,希特勒与英方签订《海军条约》,德国从此基本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从1933年开始,希特勒通过制定计划、政策法规,设立机构,将德国经济全面强制纳入战争轨道。1936年8月,希特勒宣布实行扩充军备的计划,提出德国军队和经济应在4年内为战争做好准备。在纳粹“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下,1933到1939年,德国军需工业增长了11倍。从1936年到1939年,德国军火产量是英美两国军火总产量的两倍多。德国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发动大战的总体战体制。
公然建侵略集团
德意日轴心助推世界大战
希特勒上台后,为适应国内全面扩军备战的需要,把组织国际侵略集团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具有称霸地中海野心的意大利是德国争取的首要对象。
1933年初,希特勒明确提出德国、意大利、日本是“能够对抗世界威胁的力量”。同年7月,英、法、德、意在罗马签署《四国公约》,这是德意相互勾结的一次尝试。
1934年6月,希特勒与墨索里尼首次会晤。1936年9月25日,希特勒利用意大利因为入侵埃塞俄比亚陷于国际孤立的局面,通过一系列拉拢行动,推动德意联盟的建立。侵略目的的一致性使德国赢得了意大利的信任。1936年7月,意大利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行为,其后两国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10月24日,希特勒对意大利外长齐亚诺说,德、意要确有把握击败英国,夺得世界霸权,就必须建立一个大同盟。25日,德、意签订《德意协定》,建立“柏林—罗马轴心”。墨索里尼几天后发表演说,称该协定是欧洲历史的“新时代”。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1939年1月1日,德、意将该协定发展为军事同盟。22日,德、意缔结《德意同盟友好条约》,建立政治军事同盟,为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初始基础,加强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构成。
法西斯发动二战不是一个国家能做到的,而是由法西斯国家结成侵略集团共同进行的。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形成是二战爆发的重要条件,预示着世界大战的临近。